工作倦怠的”香疗”解法:高端合香定制如何成为职场人的健康新选择

清晨挤地铁时盯着手机里的工作群消息,突然没来由地叹气;坐在办公桌前对着电脑屏幕,手指停在键盘上半天敲不出一个字;明明没做什么重活,却总觉得身心俱疲,连周末都提不起劲约会——如果你有这些症状,可能已经陷入了工作倦怠(Job Burnout)的漩涡。

根据《2023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蓝皮书》数据,国内职场人中有34.2%的人处于”高度倦怠”状态,其中互联网、医疗、教育行业的倦怠率更是超过40%(中国心理学会,2023)。医学上,工作倦怠被定义为”长期职业压力无法有效应对的综合征”,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(Emotional Exhaustion)(感觉”心好累”,对工作失去热情)、去人格化(Depersonalization)(对同事或客户变得冷漠,像”机器人”一样处理事务)、个人成就感降低(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)(怀疑自己的工作价值,觉得”做什么都没用”)三大核心维度(Maslach, 1981)。

长期的工作倦怠不仅会导致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还会引发失眠、头痛、免疫力下降等生理疾病,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2022)。面对这种”看不见的压力”,除了心理咨询、运动等常规方法,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开始转向传统合香文化,通过高端合香定制专业健康香品来寻找缓解之道。

合香,作为中国传统香文化的核心,强调”药食同源”与”气味疗法”的结合。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”芳香入脾,辛香走窜”的记载,认为香气通过鼻腔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,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(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)。现代研究也证实,某些香材的挥发性成分(如薰衣草中的芳樟醇、檀香中的檀香醇)能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(负责情绪调节的区域),降低皮质醇(压力激素)水平,提升血清素(快乐激素)分泌(Buchbauer, 2014)。

除了药理作用,香道仪式本身也是一种” mindfulness 训练”。点燃一支合香,看着烟缕缓缓上升,闻着香气逐渐弥漫,这个过程能让人从”工作模式”中抽离,专注于当下的感官体验,类似于冥想的效果。有研究显示,每天进行10分钟的香道练习,能显著降低职场人的焦虑评分(Zhang, 2021)。

面对工作倦怠的个性化问题(比如有人因熬夜加班导致的”情绪衰竭”,有人因长期应对客户导致的”去人格化”),定制合香比普通香品更有针对性。高端合香定制通常会结合以下三个维度:

1. 体质适配:通过中医体质辨识(如气虚质、阴虚质、湿热质),选择适合的香材。比如气虚质的人容易疲劳,可加入人参、黄芪等补气香材;阴虚质的人容易烦躁,可加入麦冬、玉竹等滋阴香材(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》)。

2. 压力类型:针对不同的工作压力源(如 deadline 压力、人际压力),调整香材配比。比如应对 deadline 压力的”提神款”,可加入 Rosemary(迷迭香)、Peppermint(薄荷)等清新香材;应对人际压力的”舒缓款”,可加入 Lavender(薰衣草)、Chamomile(洋甘菊)等镇静香材。

3. 使用场景:根据职场人的日常习惯,设计不同形态的香品。比如适合办公室使用的”香珠定做”(可挂在工位上,缓慢释放香气)、适合出差携带的”便携香牌”(体积小,不占空间)、适合睡前使用的”香薰蜡烛”(营造放松的睡眠环境)。

以”熬夜加班型”工作倦怠为例,高端合香定制可能会选择以下配方:檀香(舒缓神经)+ 沉香(补气安神)+ 茉莉(提升专注力)+ 柏子仁(改善睡眠)。这种配方既能缓解加班后的疲劳,又能避免过度镇静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状态(《香乘·卷十二》)。

场景1:办公室”解压香珠”:将定制的香珠挂在工位旁,每天上班时闻一闻,能缓解上午的”开机焦虑”;下午3点容易犯困时,香珠的清新香气能提升专注力(比如加入迷迭香、柠檬的配方)。

场景2:出差”便携香牌”:对于经常出差的职场人,定制的香牌可放在行李箱或酒店房间,熟悉的香气能缓解”陌生环境压力”;遇到紧急工作时,闻一下香牌中的”抗压配方”(如檀香、沉香),能让情绪稳定下来。

场景3:睡前”助眠香薰”:针对”加班后失眠”的问题,定制的香薰蜡烛(如薰衣草+ 檀香+ 琥珀)能在睡前30分钟营造放松的氛围,帮助快速进入深度睡眠(Li, 2020)。

工作倦怠不是”矫情”,而是一种需要重视的健康问题。传统合香文化中的”气味疗法”与”定制思维”,为职场人提供了一种”自然、便捷、个性化”的解决方案。无论是高端合香定制还是香珠定做,其核心都是”以香为媒,以养为道”——通过香气调节情绪,通过定制适配体质,让职场人在忙碌的工作中,也能保持身心平衡。

如果你正在经历工作倦怠,不妨尝试一下专业健康香品定制,或许能在”一缕香”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”职场治愈密码”。

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
参考资料

1. 中国心理学会. (2023). 2023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蓝皮书.

2. Maslach, C. (1981).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: A measure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burnout.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.

3.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(2022). Burnout: A new occupational phenomenon in ICD-11.

4. 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.

5. Buchbauer, G. (2014). Aromatherapy: Evidence for its effectiveness.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.

6. Zhang, Y. (2021). 香道练习对职场人焦虑情绪的干预研究.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.

7. 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》. (2009).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.

8. 《香乘·卷十二》. (明) 周嘉胄.

9. Li, X. (2020). 薰衣草香薰对失眠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. 护理研究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