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到中秋,朋友圈里满是月饼的甜香、月亮的诗意,可你是否注意过?在老辈人的记忆里,中秋除了赏月吃饼,还有一样“香”事——佩香囊。
走在胡同里,常听奶奶说:“八月十五桂花香,小囡胸前挂香囊。”小时候总觉得这红绳系着的小布包是老古董,如今学了合香才明白:这方寸之间的香囊,藏着中国人千年的生活智慧与情感密码。
要解开中秋佩香囊的密码,得先把时间线往前拨。
早在《礼记·内则》里,就有“男女未冠笄者……皆佩容臭”的记载。这里的“容臭(xiù)”,就是最早的“香包”——用布帛包裹香草,挂在腰间以辟秽。汉代《急就篇》提到“薰(香)囊”,说明此时香囊已从实用工具演变为日常配饰。到了唐代,中秋正式成为固定节日,香囊的制作也进入鼎盛期:银鎏金的葡萄花鸟纹香囊、刺绣精美的丝质香包,不仅是贵族的爱物,更随着“中秋祭月”的民俗流入寻常百姓家。
为什么是中秋?这和节气密切相关。中秋正值夏秋交替,暑气未消、秋燥渐起,蚊虫滋生、疫病易发。古人发现,佩戴含有艾草、藿香、薄荷的香囊,能通过气味驱赶蚊虫、净化空气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艾,理气血、逐寒湿”,“藿香,快气、和中、辟秽”,这些香料正是夏秋之交的“天然防护盾”。
更重要的是,中秋是“团圆节”,香囊的“香”与“祥”同音,古人便赋予它“佩香纳祥”的寓意。南宋《武林旧事》中记录,中秋夜“小儿女多挂绣囊,内藏桂子、福豆,祈团圆、盼安康”——一个小香囊,既是护身手环,也是团圆信物。
二、中秋香囊里的“香料密码”:一草一木皆有深意
你以为香囊里随便塞把香草?错!老祖宗的合香讲究“君臣佐使”,中秋香囊的香料搭配更是暗藏巧思。
1. 主香:桂香入囊,团圆有“味”
中秋最不能少的是桂花。“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飘”,桂花不仅是中秋的“季节符号”,更因“桂”与“贵”“归”同音,被赋予“富贵团圆”的美好寓意。《调香术》中提到,桂花香气甜而不腻,能“疏肝理气、解郁安神”,中秋夜佩戴含桂花的香囊,闻着这缕甜香,连思念都变得温柔了。
2. 辅香:驱邪防疫,夏秋必备
除了桂香,艾草、薄荷、陈皮是中秋香囊的“黄金三角”:
-
**艾草**:性温,气味辛香,《齐民要术》说它“避百邪”,现代研究发现其挥发油能抑制细菌、真菌,尤其适合夏秋防蚊;
-
**薄荷**:清凉提神,《本草纲目》载“薄荷,辛能发散,凉能清利”,中秋夜赏月久坐,闻点薄荷香,头脑更清醒;
-
**陈皮**:陈化三年以上的橘皮,香气醇厚,《本草拾遗》称其“和中理胃”,秋季易肠胃不适,陈皮香能悄悄护着你的脾胃。
3. 点睛:福运香料,心意加码
讲究的人家还会加些“小心机”:比如放几颗桂圆干,取“圆圆满满”之意;或是加片檀香,《香乘》说檀香“通诸窍、散郁气”,闻着沉稳的檀香味,仿佛给心裹了层暖被;更有巧手的母亲,会把孩子的生肖对应的香草(如属兔加艾草,属龙加龙脑)缝进囊里,说是“香护本命”。
三、从“老物件”到“新时尚”:中秋香囊的现代演绎
有人说,现在有驱蚊液、香薰机,香囊是不是过时了?恰恰相反,当“天然”“定制”成为新潮流,中秋香囊正以更精致的面貌回到我们身边。
1. 合香定制:你的中秋专属香
传统香囊的香料是“通用配方”,但现代人更想要“独一无二”。我们工作室最近接了不少中秋定制单:有妈妈给孩子定制“防蚊+助眠”的,用艾草、薰衣草、洋甘菊;有先生给妻子定制“桂香+玫瑰”的,说“她爱甜香,又像玫瑰一样珍贵”;还有企业定制“陈皮+木香”的商务香囊,取“陈香久远、合作长青”之意。
2. 香珠/香牌:把中秋戴成首饰
老辈的布制香囊可爱,但年轻人更爱“能戴的香”。我们用天然香料粉混合粘粉,手工搓成香珠,串成手链;或是压制成雕花香牌,用丝绳系在包上——浅黄的桂香珠、深棕的檀香香牌,既有文化感,又能当配饰,比香水更“低调高级”。
3. 健康香品:传统智慧的科学升级
以前的香囊靠“闻香”,现在我们结合现代香疗:比如针对秋燥,加入百合、麦冬粉,润肺;针对“节日焦虑”(比如见家长、家庭聚会),加入佛手、香附,疏肝解郁。所有香料都经过检测,孕妇、小孩也能安心佩戴。
结语:一个香囊,藏着中国人的“香”情
中秋的月是圆的,月饼是圆的,可最“圆”的,是藏在香囊里的心意——奶奶缝的是“别被蚊子咬”的念叨,妈妈塞的是“出门在外要平安”的牵挂,爱人送的是“年年岁岁共此香”的承诺。
这个中秋,不妨给自己或重要的人,定制一个专属香囊。不必多贵,一缕桂香、一把艾草,加上点合香的巧思,就是最温暖的“团圆符号”。
(文末小贴士:想定制中秋专属香囊?私信“中秋香”,送你3款经典配方+免费香料咨询~)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参考资料
[1]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1977.
[2] 周嘉胄. 香乘[M]. 北京: 中国书店, 2012.
[3] 汪子春. 中国古代香料史[M]. 上海: 上海古籍出版社, 2008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