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风里裹着玉兰的甜,新茶的鲜,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沉水香——这是我在非遗合香研学活动里,与千年香道的第一次相遇。当指尖触到研磨成粉的檀香,看老师用竹片在香灰上画出云纹,忽然懂了古人为何说“香通于道”:原来那些写在古籍里的“合香”二字,从来不是冰冷的技艺,而是活色生香的文化呼吸。
一、香道千年:从宫廷雅事到非遗传承
要讲合香研学,得先从“香”的根说起。中国用香的历史,比我们想象中更绵长。早在《诗经》里,就有“采萧获艾”的记载,那时的香是祭祀时的“降神之物”;秦汉时期,张骞通西域带回了乳香、没药,合香技艺开始萌芽——所谓“合香”,不是简单的香料混合,而是像中医配伍般,按“君臣佐使”调和,让不同香材的气味在燃烧或熏闻时产生层次分明的“香韵”。
到了宋代,香道真正迎来鼎盛。《东京梦华录》里写,汴梁街头“香铺林立”,文人雅集“四般闲事”(点茶、焚香、挂画、插花)中,焚香居其二。苏轼曾亲手调配“雪中春信香”,用梅花、龙脑、沉香入料,取“雪未消时梅先放”的意境;李清照在《醉花阴》里写“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销金兽”,瑞脑是龙脑香,金兽是熏香炉,可见香已融入宋人生活的肌理。
只是这样的雅事,在近代曾一度沉寂。直到2008年,“传统合香制作技艺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香道才重新回到大众视野。如今的非遗合香传承人,既要守着古籍里的老方子(比如《陈氏香谱》《香乘》中的经典香方),又要琢磨如何让年轻人“玩得懂、学得会”——这正是研学活动的意义:把“博物馆里的香”变成“可触摸的文化”。
二、研学初体验:当古籍里的香方变成指尖的温度
这次参加的研学活动,选在江南一座古色古香的香道馆。推开雕花木门,首先被满室的“香器”吸引:青铜博山炉、汝窑香盒、竹节香插,每一件都带着岁月的包浆。老师说,合香研学的第一步,是“识香”——认识香材,更要认识香器背后的文化。
“大家看这个博山炉。”老师托起一件汉代青铜炉,炉盖雕着层叠的山峦,“古人想象海上有蓬莱、方丈、瀛洲三座仙山,博山炉的山形,就是对仙境的模拟。点香时,烟从山缝里飘出,像云绕仙山,所以古人说‘博山炉中沉香火,双烟一气凌紫霞’。”
接着是“辨香”环节。桌上摆着十几种香材:浅黄的檀香、深褐的沉香、雪白的龙脑、暗红的降真香……老师让我们闭眼闻,再描述气味:“檀香像寺庙里的晨钟,沉稳中带着温暖;沉香是雨后森林的湿润,尾调有一丝凉意;龙脑则像切开的薄荷糖,清冽得直窜鼻腔。”有位穿旗袍的姐姐笑着说:“原来每种香材都有性格,像不同的人。”
最让我震撼的是“看香灰”。老师点燃一柱线香,让我们观察香灰:“好的合香香灰,烧完后不会立刻散落,而是像小塔一样立着,这说明香材纯净、配比得当。古人说‘香灰聚,福气至’,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——天然香材含纤维质,燃烧后结构更紧密。”
三、调香时刻: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调香师
如果说前面的环节是“输入”,那么调香实践就是“输出”。老师给我们发了《香乘》里的经典香方“四和香”作为参考:“沉香一两,檀香一两,龙脑半钱,麝香半钱,捣罗为末,炼蜜和匀。”但鼓励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——毕竟合香的最高境界,是“香随人意”。
我选了沉香为主料(君),檀香为辅料(臣),又加了一点桂花(佐),因为春日里最难忘桂花香。研磨时,老师提醒:“香材要顺着一个方向磨,像在和香对话。”竹制的研磨棒与石臼碰撞,发出细碎的沙沙声,檀香的甜、沉香的凉、桂花的蜜,渐渐在石臼里交融,变成一团浅褐色的香粉。
调蜜是关键步骤。老师说,古代用的是百花蜜,现在为了稳定,会加一点榆皮粉(天然黏合剂)。我舀了两勺蜜,和香粉反复揉搓,像揉面一样,直到香泥不粘手。然后用模具压成香牌——选了莲花纹的模具,因为“莲”与“廉”同音,取个好彩头。
等待香牌阴干时,旁边的妈妈带着女儿在做香珠。小女孩举着串好的香珠说:“妈妈,这个闻起来像春天!”妈妈笑着说:“对,这是我们自己调的‘春日香’。”那一刻忽然明白,合香研学的魅力,不仅在于学技艺,更在于创造属于自己的“香记忆”——它可能是给爱人的定情香,给孩子的平安香,或是给自己的疗愈香。
四、香韵永续:非遗传承的“活”力量
活动结束时,老师说了段让我深思的话:“非遗不是放在玻璃柜里的‘老物件’,而是能呼吸、会生长的‘活文化’。合香研学,就是让年轻人在动手调香的过程中,成为文化的‘传香人’。”
确实,这次研学里,有95后的设计师用香牌设计文创,有宝妈把香道融入亲子教育,有退休教师想把香文化带进社区课堂——非遗合香正在以更“接地气”的方式,走进现代生活。就像我们调的香牌,表面是传统的莲花纹,内里是自己选的香方,这何尝不是“传统”与“创新”的合香?
离开香道馆时,春风正暖。我把刚做好的香牌挂在包上,走几步就能闻到若有若无的香气。这香气不是昂贵的香水,而是用沉香、檀香、桂花调和的“中国味道”,是千年香道在春日里的一次温柔苏醒。
或许,所谓传承,从来不是刻意的“保护”,而是让更多人在体验中爱上它。当我们愿意为一炉香停留,为一块香牌用心,文化的火种就会从古人的指尖,传到我们的掌心,再传给更年轻的一代——毕竟,香道的温度,从来不在古籍里,而在每个调香人的呼吸里,在每缕飘散的香雾里,在每个春天的相遇里。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