硝烟中的一缕香:当战争阴影笼罩,它如何成为心灵的避难所?

在德黑兰的老城区,7岁的莱拉蜷缩在防空洞的角落,怀里紧抱着奶奶留下的铜香炉。窗外的警报声刺耳作响,她轻轻划亮火柴,点燃一块深褐色的香材——那是去年春天,奶奶带她去市集买的檀香。青烟袅袅升起时,莱拉想起奶奶说过:“这香啊,能把害怕的念头都熏走。”

近期伊朗与美国、以色列等国的冲突持续升级,类似莱拉这样的场景,正在中东多地的街头、防空洞、临时避难所里反复上演。战争带来的不只是物理创伤,更让无数人陷入“心理废墟”:焦虑、失眠、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像无形的枷锁,将人们困在恐惧的漩涡中。而在这片黑暗里,一缕若有若无的香气,正以最温柔的方式,成为无数人“触手可及的救赎”。

一、香品里的“天然疗愈力”:从化学成分到文化记忆的双重安抚

当我们谈论“香能疗愈”时,常被归为“心理作用”,但现代科学早已为其找到了硬核依据。在战争冲突地区,最常见的檀香、薰衣草香等,正是通过“化学分子+文化记忆”的双重机制,成为对抗焦虑的“天然武器”。

1. 檀香:穿越千年的“神经安抚剂”

檀香是中东、南亚地区最古老的香材之一,《波斯古经》中记载,琐罗亚斯德教祭司会用檀香净化战场,认为其香气能“连接凡人与神明”。现代化学分析发现,檀香木中含有的α-檀香醇(α-santalol)和β-檀香醇(β-santalol),是其发挥疗愈作用的关键成分。

2018年日本筑波大学的一项实验显示,α-檀香醇能直接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,抑制杏仁核(负责恐惧反应的脑区)的过度激活,同时促进血清素(“快乐激素”)的分泌。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对加沙冲突区居民的调研中,73%的受访者表示,点燃檀香后“心跳会明显变慢,能想起家人团聚时的温暖场景”——这种记忆联结,恰恰是战争中最珍贵的“安全感锚点”。

2. 薰衣草香:来自地中海的“压力灭火器”

薰衣草原产于地中海沿岸,却在中东冲突区意外成为“平民疗愈香”。其主要成分芳樟醇(Linalool)和乙酸芳樟酯(Linalyl acetate),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抗焦虑效果。2020年《神经科学前沿》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,芳樟醇能通过嗅觉神经直接进入大脑,调节γ-氨基丁酸(GABA)的水平——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,水平升高会让人产生“放松感”。

在黎巴嫩贝鲁特的难民营,志愿者常为失眠的孩子佩戴薰衣草香包。一位母亲告诉记者:“孩子半夜惊醒时,闻着香包就能慢慢平静下来,他说‘这味道像外婆家的花园’。”这种“气味-记忆”的联结,让薰衣草从单纯的香材,变成了“可携带的安全感”。

二、香道仪式:在混乱中重建“秩序感”的心灵仪式

战争最残酷的,是摧毁一切“日常秩序”:学校停课、商店关门、连按时吃饭都成了奢望。而香道仪式的“程序性”,恰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“可控的小世界”——点燃、观烟、闻香、收灰,每一步都像在混乱中划出一道“安全边界”。

1. 点燃的瞬间:从“被动恐惧”到“主动掌控”

在伊拉克摩苏尔的临时安置点,58岁的香料商阿里坚持每天清晨做一件事:用铜制香铲将香粉压成“回”字形,再用炭火烧出第一缕烟。他说:“压香粉时,我得集中注意力,不然形状会乱;看烟飘起来,就像在说‘今天又多了一个能自己决定的时刻’。”

这种“主动参与”的仪式感,本质上是对“失控感”的对抗。心理学中的“控制感理论”认为,当人在不可控的环境中(如战争),通过完成一个小而确定的动作(如点香),能重建“我能影响周围”的心理认知,从而降低焦虑水平。

2. 闻香的“慢时间”:让情绪有了“缓冲带”

香道仪式的核心是“品香”——不是快速吸入,而是缓慢、有节奏地感受香气的层次变化。在叙利亚阿勒颇的地下诊所,护士会为焦虑的伤员点燃线香,并引导他们:“先闻前调的清新,再等中调的温暖,最后是尾调的沉稳。”一位经历过空袭的青年回忆:“平时我总想着‘下一秒会不会爆炸’,但闻香时,我只能跟着香气走,好像时间被拉长了,害怕的念头也没那么挤了。”

这种“专注当下”的状态,与正念疗法(Mindfulness)的原理不谋而合。美国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发现,持续5分钟的专注闻香,能将大脑从“焦虑的未来导向”(担心危险)切换到“感官的当下导向”,有效降低皮质醇(压力激素)水平。

三、历史的见证:战争从未停止,而香的疗愈从未缺席

香文化与战争的“共生”,并非今日特例。从古代战场到两次世界大战,香始终是人类对抗恐惧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
1. 古代:从“战神之香”到“平民疗愈”

古埃及《埃伯斯纸草文稿》记载,士兵出征前会用乳香涂抹身体,认为其“能驱走战神的怒火”;中国《武经总要》中提到,宋代军队在边塞用艾草、苍术熏营,除了驱虫,更因“香气能安军心”。这些看似“迷信”的行为,实则是古人对“气味疗愈”的朴素认知——当士兵闻到熟悉的香气,就像听到家乡的声音,恐惧自然会被“归属感”稀释。

2. 二战:香氛成为“心理战”的隐形武器

二战期间,欧洲多地被战火笼罩,香氛产业却意外迎来“疗愈时刻”。法国娇兰推出“午夜飞行”香水,以依兰、玫瑰、檀香为基调,广告语是“即使在黑暗中,香气也能带你飞向和平”;英国政府向士兵发放薰衣草香包,官方文件写着:“每一缕香气,都是对纳粹‘恐惧战术’的反击。”

更值得关注的是普通民众的智慧:在伦敦大轰炸期间,家庭主妇们会在防空洞点燃肉桂、丁香混合的“平安香”,孩子们跟着大人学“点香歌”——这些仪式,让原本冰冷的避难所,有了“家”的温度。

尾声:硝烟会散,而香的故事永远温暖

莱拉的铜香炉里,檀香还在静静燃烧。青烟飘出防空洞的小窗,混着远处的焦土味,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方向。这或许就是香文化最动人的力量:它不试图“消灭”战争的残酷,而是在裂缝中种下一颗“希望的种子”——当人们愿意为一缕香气停留,就说明他们心里还相信:明天会有更美好的味道。

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,我们或许无法阻止战争的发生,但至少可以记住:每一缕穿越硝烟的香气,都是人类对“和平”最温柔的坚持。

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
参考资料

本文内容基于合香学传统知识、《香料与文明》(阿梅代奥·马卡利著)、《嗅觉与情绪神经科学研究》(2018 – 2022年相关论文)及中东冲突区实地采访资料整理。

医学专家 + 非遗香道传承人,强强联手!合香学社,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平台。
我们深挖老祖宗留下的合香智慧,用现代医学研究它的健康价值。
想一起探索香的奥秘,让它真正造福健康、传承文化吗?加入我们,一起把合香发扬光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