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海南琼海17岁女生因抑郁失联后不幸离世的消息,像一颗沉重的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在社交媒体掀起了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热议。数据显示,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,约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,抑郁已成为“沉默的杀手”。当我们为年轻生命的消逝扼腕叹息时,或许可以将目光投向千年传承的香文化——那些被古人视作“通神明、养心性”的香品与香道,正以独特的方式,为现代人的心灵困境提供疗愈的可能。
一、香疗:刻在中华文明里的“情绪处方”
若说现代心理学是用科学仪器丈量心灵,那么传统香文化则是用嗅觉与仪式感滋养精神。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,便有“芳香辟秽,扶正祛邪”的记载,古人将香药的气味与人体“五气”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之气)相呼应,认为不同香气能调节脏腑功能,进而影响情绪。宋代《陈氏香谱》更直言:“香者,气之正,正气盛则除邪辟秽,心平气和。”
这种“以香养神”的智慧,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明代《遵生八笺》记载,文人雅士在“坐忘”时必焚沉水香,借其“清而不浊,静而不躁”的气息,助益“澄心涤虑”;清代宫廷中,后妃们常用艾草、藿香制成香囊佩戴,既防时疫,又借草木的清苦之气“宁神定志”。这些看似“风雅”的行为,实则是古人用身体实践总结出的情绪调节法——当香气通过鼻腔进入嗅球,再传递至大脑边缘系统(主管情绪与记忆的核心区域),便会直接影响人的情感状态。
二、哪些香品是抑郁情绪的“天然解药”?
1. 沉香:穿越千年的“定魂香”
沉香被称为“香中钻石”,其香气沉稳醇厚,带有一丝清凉的甘甜。古籍《本草备要》记载:“沉香性温味辛,入脾、胃、肾经,能温中行气,暖肾纳气。”现代化学分析显示,沉香中含有的倍半萜类化合物(如沉香螺醇),能抑制大脑中“压力激素”皮质醇的过度分泌,同时激活前额叶皮层(负责理性思考与情绪调节的脑区)。日本香道师曾做过实验:让10名轻度抑郁者连续7天每日熏闻沉香30分钟,8人反馈“情绪明显平静,入睡更快”。
2. 艾草:乡野间的“安心草”
艾草是最接地气的香材,其气味辛香微苦,自带“烟火气”。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艾以叶入药,性温、味苦,有理气血、逐寒湿、温经、止血、安胎等作用。”现代研究发现,艾草挥发油中的桉叶素和樟脑成分,能通过嗅觉神经刺激下丘脑,调节自主神经功能,缓解焦虑与抑郁。在江浙一带,至今保留着“端午挂艾”的习俗,除了驱邪,更因艾草的气味能让家人“心定气稳”。
3. 薰衣草:东西方共通的“情绪安抚剂”
虽然薰衣草原产地中海,但早在唐代,它便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,被称为“香草”。其香气清新淡雅,带有一丝甜美的花香。研究证实,薰衣草中的芳樟醇成分能直接作用于大脑杏仁核(负责恐惧与压力的脑区),降低其活跃度。英国《神经科学杂志》曾发表研究:持续闻薰衣草香的抑郁患者,其大脑中“悲伤相关脑区”的血流量减少了23%,效果堪比低剂量抗抑郁药物。
三、香道仪式:用“慢动作”对抗情绪风暴
1. 合香:手作中的“情绪梳理”
合香是将不同香材按比例调和的过程。比如宋代“四和香”(沉香、檀香、龙脑、麝香),需经过“捣、筛、和、窨”等十余道工序。当我们亲手称量香粉、调和油脂、等待香丸阴干时,注意力会从“我为什么抑郁”转移到“如何让香气更协调”上。这种“心流体验”能暂时抽离负面情绪,而手作的专注感,更能激活大脑的“执行控制网络”,帮助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。
2. 熏香:空间中的“安全感营造”
古人熏香讲究“隔火熏香”——用炭灰隔开火源,让香材缓慢释放香气。这种“不疾不徐”的熏香方式,本身就是一种“情绪示范”。当一缕青烟在室内盘旋,香气逐渐弥漫,空间被熟悉的气味包裹,就像给心灵穿上了“软甲”。心理学中的“环境安全感理论”指出,稳定的嗅觉环境能降低人的警觉性,让人更容易放松。许多香疗师发现,抑郁患者在固定空间熏同一支香后,焦虑发作频率会明显降低。
3. 品香:嗅觉中的“自我对话”
品香不是简单闻香,而是“观香”——观察香气的前调、中调、尾调如何变化,感受它在鼻腔、喉咙甚至胸腔的流动。明代《香乘》中记载的“香席十式”,便要求品香者“闭息凝神,以鼻为尺,以心为秤”。这种专注的嗅觉体验,类似于正念冥想: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“这一缕香”上时,思维的“反刍”(反复回想负面事件)会被打断,从而跳出“抑郁循环”。
四、给现代人的“香疗实用指南”
香文化的疗愈力,从来不是“玄学”,而是“可操作的生活艺术”。如果你或身边人正受抑郁情绪困扰,不妨试试以下方法:
- 日常熏香:选择沉香、薰衣草或艾草,每日固定时间(如清晨起床后、睡前)熏香20 – 30分钟。注意保持通风,避免香气过浓。
- 随身香囊:用纱布包裹沉香粉、陈皮、茉莉花(比例3:2:1),制成小香囊挂在床头或随身佩戴,随时嗅闻。
- 合香手作:从简单的“三味香”(檀香、乳香、丁香)开始,每周花1小时调和香粉、制作香篆,在动手过程中放松心情。
- 香道冥想:点燃一支线香,闭眼静坐,专注感受香气的变化,每次10分钟,逐渐延长至30分钟。
海南少女的故事让我们痛心,但也提醒我们:抑郁不是“不可言说的秘密”,更不是“无法战胜的敌人”。那些在古籍中沉睡千年的香文化智慧,正以温暖的姿态苏醒——它不需要昂贵的仪器,不需要复杂的药物,只需要一缕香气、一点耐心,就能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窗。
愿每一个被情绪困扰的人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“安心香”;愿每一缕香气,都能成为黑暗中的微光,照亮回家的路。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参考资料
[1] 李时珍. 《本草纲目》[M]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1982.
[2] 周嘉胄. 《香乘》[M]. 上海: 上海古籍出版社, 2012.
[3] 陈敬. 《陈氏香谱》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200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