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的蝉鸣渐起,又到了千家万户为“人生大考”揪心的时节。书桌前堆成山的试卷、凌晨两点还亮着的台灯、饭桌上欲言又止的“别紧张”……这些场景,是每年高考季最真实的注脚。当“缓解压力”成为考生和家长的共同诉求,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老祖宗传下的智慧——香文化中的“香疗”,或许能为这场“心理战”添一把温柔的助力。
一、香疗:藏在烟火里的情绪调节器
中国人用香疗愈身心的历史,比我们想象中更久远。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,就有“芳香辟秽,扶正祛邪”的记载;汉代《神农本草经》收录了20余种芳香药材,明确提到“香者,气之正也”;宋代《陈氏香谱》更系统梳理了香药的配伍与使用方法,将“闻香治病”从经验上升为理论。这些古籍里的只言片语,都指向一个核心:香,从来不是简单的“气味”,而是能与人体气机互动的“能量媒介”。
现代科学也为这一传统智慧提供了佐证。研究发现,当挥发性的芳香分子通过鼻腔进入嗅球,会直接刺激大脑边缘系统——这是控制情绪、记忆和自主神经的核心区域。比如,薰衣草的芳樟醇能降低皮质醇(压力激素)水平,薄荷的薄荷醇可激活下丘脑的觉醒中枢,而沉香中的倍半萜类物质则能调节γ – 氨基丁酸(GABA,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)的分泌。这些“气味信号”,就像给紧绷的神经按下了“调节键”[1]。
对考生而言,备考期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:一是长期脑力消耗导致的“心神失养”(表现为失眠、注意力涣散),二是短期焦虑引发的“气机郁结”(表现为心慌、胸闷、食欲下降)。而传统香疗恰好能从这两个维度提供支持——通过特定香品的气味,既能滋养心神,又能疏通郁结,堪称“天然的情绪急救包”。
二、给考生的“定制香单”:从安神到提神,各有妙招
1. 睡前安神:艾草 + 甘松,一夜好眠的“助眠CP”
很多考生会遇到“越想睡越清醒”的困境:明明身体疲惫,大脑却像装了永动机,翻来覆去数羊到凌晨。这时,不妨试试“艾草 + 甘松”的组合。
艾草是中医里的“纯阳之草”,其挥发油中的桉叶素、樟脑等成分,能抑制中枢神经的过度兴奋,让人产生“被包裹的安全感”。甘松则是藏药中的“情绪稳定剂”,《本草纲目》称其“理元气,去郁”,其含有的缬草酮能延长深度睡眠时长。将两者按3:1的比例打成粗粉,装入棉麻小袋,放在枕头边(距离头部20 – 30厘米最佳),淡淡的草木香混合着一丝微甜,就像给情绪做了场“温柔按摩”。
2. 复习提神:薄荷 + 迷迭香,大脑的“清醒喷雾”
连续刷题两小时后,不少考生会出现“脑子发木”的情况:看题像看天书,背公式总记混。这时需要的不是咖啡(过量咖啡因反而会加剧焦虑),而是能“通窍醒神”的香品。
薄荷的清凉感能刺激三叉神经,快速激活大脑皮层的警觉区域;迷迭香中的1,8 – 桉叶素则能增加海马体的血流量(海马体是记忆的“存储库”)。将两者的干叶按1:1混合,装入可悬挂的香包,挂在书桌前(距离桌面30厘米左右),或用电子熏香炉低温熏烤(温度控制在50 – 60℃),清新的草本香会像“小鞭子”轻轻抽醒昏沉的大脑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组香品适合白天使用,睡前2小时避免接触,以免影响睡眠。
3. 考场应急:沉香 + 佛手,焦虑来袭的“定海神针”
考试当天,有些考生会出现“考前综合征”:手心冒汗、心跳加速,甚至恶心想吐。这时,一支便携的“应急香管”能派上大用场——取沉香粉3克、佛手粉2克,混合后装入直径1厘米的纸质香管(可用卷纸筒自制),考试前10分钟轻嗅3 – 5次(每次深吸2秒,缓呼3秒)。
沉香被称为“香中君子”,其香气沉稳而不刺鼻,能通过调节副交感神经,让过快的心率逐渐平复;佛手则是“疏肝理气”的高手,《滇南本草》记载其“补肝暖胃,止呕吐”,其挥发油中的柠檬烯能缓解因紧张引发的肠胃不适。这种“双管齐下”的设计,能快速将考生从“战斗模式”拉回“放松模式”。
三、用香有讲究:安全与效果的“平衡之道”
1. 避“燥”选“和”:慎用辛香浓烈的香料
像麝香、龙涎香这类“猛药型”香料,虽能快速提神,但辛散之力过强,长期使用可能耗伤气血,反而加重疲劳。同理,檀香虽好,但部分考生对其“甜腻感”敏感,可能引发头晕。建议优先选择艾草、甘松、薄荷等“性味平和”的香料,既能起效,又不会过度刺激。
2. 量少次多:避免“嗅觉疲劳”
人的嗅觉神经有“适应性”,持续闻同一种香味超过30分钟,敏感度会下降50%以上。因此,建议采用“间断使用法”:比如复习时,每40分钟闻香5分钟,然后开窗通风10分钟;睡前香包可在入睡前1小时放置,入睡后移至离床1米外,避免整晚吸入。
3. 个体差异:尊重“气味偏好”
香疗的效果与“主观感受”密切相关。有的孩子喜欢艾草的“泥土香”,有的却觉得“像中药”;有的对薄荷的清凉感上瘾,有的却会打喷嚏。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“试香”:准备3 – 5种候选香料,让孩子闭眼闻30秒,观察其表情和身体反应(如是否放松、呼吸是否变缓),选择最让TA“舒服”的那一种。
四、香疗之外:用“仪式感”传递爱与力量
其实,香疗的作用远不止“物理调节”。当家长亲手为孩子缝制香包、调试香方时,那些穿针引线的专注、反复试闻的认真,本身就是一种“爱的语言”。有位考生曾在日记里写道:“妈妈做的香包有股特别的味道,不是单纯的艾草香,是她手指的温度、缝补时哼的小调,还有那句‘别怕,我在’。”这种“气味 + 情感”的双重疗愈,才是香文化最动人的内核。
高考是一场关于成长的修行,而香文化则是其中一味温柔的“药引”。它或许不能直接提高分数,却能让孩子在压力中找到“稳稳的安全感”;它或许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,却能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,教会孩子“与情绪和解”的智慧。
最后想对家长说:不必追求“完美香方”,不必纠结“有没有用”。当你带着爱去选香、制香、用香,这份心意本身,就是孩子最需要的“减压神器”。愿每个考生都能带着一缕安心的香气,从容走向属于自己的考场。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参考资料
[1] 参考《芳香疗法学》(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8)中关于“芳香分子与神经系统交互机制”的论述。
[2] 传统香方整理自《香乘》(周嘉胄,明代)、《香谱》(陈敬,宋代)等古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