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的风里,总裹着几分焦灼的味道——教室窗外的蝉鸣渐密,书桌上的日历翻到“高考倒计时”最后一页;七月的雨落得急,家长群里“查分链接”的消息不断弹出,手机屏幕在掌心烫出一片红。这是属于高考季的独特记忆:考生在“人生转折点”前绷紧的神经,家长在“全力托举”时不敢松懈的肩膀,都像被拉紧的琴弦,轻轻一碰就震颤出焦虑的回响。
在这个被压力浸透的季节里,我们或许可以向千年香文化借一份从容。从《诗经》里“采萧获艾”的香草崇拜,到宋代文人“四般闲事”中的“烧香点茶”,中国人用香的智慧,从来都不只是嗅觉的愉悦,更是一场与情绪的温柔对话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:在高考查分、志愿填报的关键阶段,哪些香能成为你和孩子的“情绪缓冲带”?又该如何用香,把紧绷的日子焐得软和些?
若说现代人用香是“疗愈”,古人用香更像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“生存智慧”。《黄帝内经》记载“芳香辟秽”,最早的香事与驱疫防病相关;但随着文人阶层的兴起,香逐渐从“实用工具”升华为“心灵伴侣”。
宋代文人黄庭坚在《香之十德》中写道:“感格鬼神,清净身心,能除污秽,能觉睡眠……”这里的“清净身心”,正是古人对香疗最朴素的认知——当一缕青烟升起,缭绕的不只是香气,更是被香气安抚的思绪。明代《遵生八笺》中甚至记载了“静坐用香方”:“沉水香一两,檀香五钱,龙脑少许,捣末和匀”,文人在读书、静坐时焚此香,“能令心平气和,杂念不生”。
这种“以香安心”的智慧,在现代科学中得到了印证。芳香疗法研究表明,挥发性香气分子通过鼻腔进入嗅球,可直接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(主管情绪与记忆的区域),调节血清素、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,从而快速缓解焦虑(《芳香疗法的神经生物学机制》,2020)。简单来说,一支好香,就像给情绪装了个“快捷键”——闻到熟悉的香气,身体会自动启动“放松程序”。
回到高考季的具体场景,考生和家长的压力各有不同:考生可能因“怕辜负努力”而失眠、注意力下降;家长则因“想帮却帮不上”而坐立难安。针对这些痛点,我们整理了一份“高考季舒缓香单”,从“即时安抚”到“长期调理”,总有一款能成为你的“情绪锚点”。
1. 薰衣草:深夜书桌前的“助眠小灯”
提到“舒缓压力”,薰衣草几乎是“香疗界的万能钥匙”。它的核心成分芳樟醇(Linalool)被证实能降低皮质醇(压力激素)水平,同时刺激γ – 氨基丁酸(GABA,天然的神经抑制剂)分泌,从而快速平复紧张情绪(《薰衣草精油对急性压力的干预研究》,2018)。
对考生来说,最需要薰衣草的场景是“熬夜复习”和“考前失眠”。建议用香方式:
- 香薰机扩散:睡前30分钟,在卧室用香薰机滴3 – 5滴薰衣草精油(稀释比例1:100),香气均匀散布后,能帮助缩短入睡时间,减少夜间觉醒次数;
- 随身香包:将干燥薰衣草叶与少量薄荷混合(比例3:1),装入棉麻小袋,放在笔袋或枕边,复习时嗅闻能提神,焦虑时轻嗅能安抚。
2. 檀香:家长的“情绪稳定器”
家长的压力往往更隐蔽——看着孩子熬夜不敢劝,听着查分倒计时不敢问,这种“被动等待”的状态最耗心神。此时,檀香是绝佳的选择。檀香的核心成分α – 檀香醇(α – Santalol)能作用于下丘脑 – 垂体 – 肾上腺轴(HPA轴),调节过度激活的应激反应,让人从“紧绷”转向“松弛但清醒”的状态(《檀香精油对慢性压力的调节作用》,2021)。
传统香文化中,檀香被称为“香中之王”,《香乘》记载其“性温而不燥,行而不泄”,正适合家长“外松内紧”的心理状态。建议用香方式:
- 线香静燃:在客厅或书房点燃一支天然檀香线香(选择无化学添加的天然香材),燃烧时间约40分钟,刚好够家长在等待查分时完成一次深呼吸练习;
- 香插伴读:将檀香木块放入香插,置于茶几上,自然挥发的香气比燃烧更温和,适合白天陪伴孩子复习时使用,既不干扰学习,又能营造安心氛围。
3. 甜橙/柠檬:打破“低能量循环”的“阳光香”
有些考生在查分后可能陷入“自我怀疑”:“如果没考好,是不是人生就完了?”这种低能量状态,需要一支“能唤醒生命力”的香。甜橙、柠檬等柑橘类香气是首选——它们的主要成分柠檬烯(Limonene)能促进多巴胺分泌,同时其清新的果香能激活大脑的“奖励中枢”,让人从“负面思维”中抽离(《柑橘类精油对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》,2019)。
建议用香方式:
- 香薰喷雾:将甜橙精油3滴 + 纯净水100ml混合,装入喷雾瓶,在书桌、衣柜等角落喷洒,每次查分前喷2 – 3下,用“阳光般的香气”对冲紧张感;
- 手工香膏:将甜橙精油2滴 + 乳木果油5ml + 蜂蜡2g加热融合,冷却后装入小铁盒,焦虑时取一点涂抹在手腕,边按摩边嗅闻,触觉与嗅觉的双重刺激能更快提升情绪。
香疗虽好,却不是“点支香就能万事大吉”。从选香到用香,有几个关键细节需要注意,才能让香气真正成为“情绪助力”。
1. 选香:拒绝“化学香精”,回归天然本味
市面上很多“香薰产品”为了降低成本,会添加人工合成香料(如邻苯二甲酸酯)。这些化学物质不仅无法舒缓情绪,长期吸入还可能引发头痛、过敏(《人工香料的健康风险评估》,2022)。建议选择:
- 单方精油:认准“100%纯植物萃取”标识,薰衣草、檀香等常见精油可查看GC – MS检测报告(气相色谱 – 质谱分析,能验证成分纯度);
- 天然线香:成分表中只有“檀香木粉”“粘粉”(天然植物胶)等简单原料,燃烧时烟色清白,灰烬呈灰白色(化学香燃烧后灰烬发黑)。
2. 用香:“少而精”比“浓而烈”更有效
香气浓度与舒缓效果并非正相关。研究表明,当香气分子浓度超过一定阈值时,反而会刺激嗅觉神经,引发烦躁(《嗅觉适应与香气浓度的关系》,2020)。具体操作建议:
- 香薰机:15㎡房间每次用3 – 5滴精油,加水至刻度线即可,避免“香气闷人”;
- 线香:单次燃烧不超过1支(约40分钟),两支香间隔至少2小时,给嗅觉神经“休息时间”;
- 香包:每2周更换一次香材(干燥香草易受潮发霉),避免香气变质产生异味。
3. 场景:“香+仪式”,让安抚更有“记忆点”
心理学中的“锚定效应”告诉我们:当某种气味与特定情绪体验绑定后,未来再次闻到时,会快速唤醒当时的平静感。因此,高考季用香不妨加入一点“仪式感”:
- 考生可以固定在“每天22:00 – 22:30”用薰衣草香薰,将“香气”与“结束复习、准备放松”的信号绑定;
- 家长可以在“每次和孩子聊志愿前”点燃檀香,让香气成为“我们一起商量、不急躁”的心理暗示;
- 查分当天,全家一起用甜橙香薰喷雾喷一喷客厅,把“甜橙的甜”和“无论结果如何,我们都在一起”的温暖感锁进记忆里。
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节点,却不是终点;香是情绪的助力,却不是“万能解药”。我们推荐用香,不是为了“用香气消除压力”,而是希望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季节里,有一缕熟悉的味道能成为你和孩子的“安全岛”——它可能是深夜书桌上薰衣草的温柔,是客厅里檀香的沉稳,或是查分前甜橙的明亮。
正如宋代香学家陈敬在《香谱》中写的:“香之为用,大矣!”这“大”不在香气的浓烈,而在它能让我们在慌乱中,找到一个“可以依靠的小确幸”。愿这个高考季,有香相伴,你和孩子都能更从容地说:“无论结果如何,我们都已经尽力,也都值得被温柔以待。”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参考资料
1. 《芳香疗法的神经生物学机制》,2020年发表于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》
2. 《薰衣草精油对急性压力的干预研究》,2018年发表于《国际芳香疗法期刊》
3. 《檀香精油对慢性压力的调节作用》,2021年发表于《植物医学研究》
4. 《柑橘类精油对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》,2019年发表于《心理科学进展》
5. 《人工香料的健康风险评估》,2022年发表于《环境与健康杂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