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整理书房时,一本泛黄的《香乘》从书架缝隙滑落。指尖拂过”明·周嘉胄 辑”的题签,突然想起去年在苏州博物馆看明代香具展时,展柜说明里反复提到这本书——原来古人的一缕香,不只是嗅觉的享受,更是刻在文化里的密码本。今天就带大家翻开这本”明代香学百科全书”,看看古人笔下的香,藏着哪些我们未曾读懂的人生隐喻。
一、《香乘》里的”香档案”:古人把香写成了”文化字典”
《香乘》成书于明崇祯年间,作者周嘉胄是位痴迷香道的文人。他花了二十年时间,遍访古籍、收集香方、记录用香习俗,最终汇集成这部40卷的香学巨著。书里不仅有180多种香料的”身份证”(从沉香、檀香到龙脑、麝香,连东南亚进贡的”占城香”都详细记载),还收录了380多个经典香方,更珍贵的是记录了从宫廷到市井的用香场景——这哪是一本香谱?分明是古人用香的”文化影像集”。
比如卷五”香品”里,周嘉胄特别提到”海南沉水香”:”其气清婉,如莲花、梅英、鹅梨、蜜脾之类”。这种用具体物象类比香气的写法,像不像我们现在说”这瓶香水有青柠和白桃的前调”?但古人更讲究的是,每种香的描述都暗含文化指向——莲花象征高洁,梅英代表孤雅,鹅梨是世俗的甜,蜜脾是生活的醇,短短一句,就把香的”性格”和使用它的人的精神追求绑定了。
二、香里的礼仪密码:一炉香,藏着古人的”社交潜规则”
读《香乘》最有意思的,是发现古人用香比我们想象中”仪式感”得多。卷十七”香事”里详细记载了”朝会用香””祭祀用香””宴客用香”的不同规矩:
– 朝堂之上:皇帝早朝要焚”龙脑香”,取其”清烈透达”之意,象征皇权的威严不可侵犯;大臣上殿要”佩香”,用的是”衙香”(由沉香、檀香、乳香等调和),既表示对君上的尊重,又暗含”两袖盈香,心无杂念”的自明。
– 祭祀之时:祭天用”苍术香”,取其”辛温通阳”,能通天地之气;祭祖用”降真香”,因”烧之能感引鹤降”,古人相信这缕烟能把思念传给祖先。
– 文人雅集:最讲究”隔火熏香”。《香乘》里专门记了”文房四友香”的方子:沉香一两、檀香半两、龙脑少许,”慢火细熏,香雾袅袅,如见故人”。这种香不浓不淡,既不会盖过茶酒的清味,又能让满座文人在香气里找到”同气相求”的默契。
你看,古人的一炉香,其实是套”无声的社交语言”。就像我们现在见客户要穿正装、见朋友要化淡妆,古人点什么香、怎么点,早把该表达的尊重、诚意、身份,都藏在烟里了。
三、香中的雅趣人生:古人的”治愈系”,藏在香方里
现在年轻人压力大,喜欢买香薰机、香薰蜡烛”疗愈”。但古人的”香疗愈”更有文化味——《香乘》里收录的很多香方,本身就是文人的”情绪日记”。
比如卷二十八的”晚香玉合香”:”晚香玉三斤(取半开未放者)、沉香五两、白檀三两、龙涎一钱,合捣为末,以蜜和丸”。周嘉胄特别注:”此香宜夏夜,于竹窗下焚之,闻者如坐藕花深处,烦暑尽消”。你看,古人不是单纯用香”掩盖异味”,而是用香构建一个”心理场景”——夏夜、竹窗、藕花,这些意象本身就是治愈的,再加上晚香玉的甜润、沉香的沉稳,简直是古人的”情绪香氛定制”。
还有卷三十的”寒夜客来香”:”松枝炭、柏子仁、细辛少许,共烧之”。周嘉胄说:”冬夜有客至,无酒无肴,烧此香,满室松涛柏韵,客亦忘寒”。这哪是香?分明是古人的”社交暖宝宝”——没有山珍海味,一缕松柏林间的香气,就把”虽简但诚”的心意,明明白白传给客人了。
四、香与养生的智慧:古人的”芳香疗法”,藏着千年经验
《香乘》不是一本”玩香”的书,更是本”用香养生”的指南。卷六”香疗”里记载了20多种”药香方”,比如:
– 鼻塞不通:用”苍术、白芷、川芎各等分,烧烟吸之”(现代研究证明,苍术中的挥发油确实有通鼻窍的作用);
– 心神不宁:”檀香、茯神、远志各一钱,研末熏香”(檀香的α – 檀香醇能舒缓神经,茯神、远志都是传统安神药材);
– 冬日防感:”艾叶、藿香、佩兰各二两,制成线香,每日焚一支”(现代中医也推荐用这些药材的挥发物净化空气,预防呼吸道感染)。
周嘉胄在序里说:”香者,气之正,正气盛则除邪辟秽”。古人早就明白,好的香不是”化学香精”,而是自然香料的能量——这和我们现在追求的”天然香薰””植物疗愈”不谋而合。
五、香作为身份的隐喻:古人的”气味名片”,比LV还金贵
在明代,用什么香、怎么用香,可是”身份的硬指标”。《香乘》卷十九”香品等级”里,把香料分成”御用””官用””士用””民用”四级:
等级 | 代表香料 | 用香场景 | 文化隐喻 |
---|---|---|---|
御用 | 海南沉水香、龙涎香 | 宫廷祭祀、朝会 | 皇权天授,贵不可言 |
官用 | 占城檀香、乳香 | 官署办公、宴请同僚 | 清廉守正,雅而不奢 |
士用 | 苏合香、安息香 | 书斋读书、雅集酬唱 | 淡泊明志,静以修身 |
民用 | 柏香、艾香 | 日常驱蚊、祭祀祖先 | 烟火人间,岁月静好 |
就像现在背爱马仕还是帆布包能看出生活状态,古人点一炉香,别人闻闻味道就知道你是什么身份——这可不是”虚荣”,而是传统文化里”礼”的体现:什么身份做什么事、用什么物,本质是对生活的敬畏。
合上书页时,窗外的桂花香飘进来。突然懂了周嘉胄写《香乘》的用心——他不是要教我们”怎么玩香”,而是通过香,告诉后人:生活的仪式感,不在多贵的香具,而在用心感受每一缕烟里的文化温度;身份的象征,不在多稀有的香料,而在用香时传递的诚意与智慧。
如果你也想定制一炉属于自己的”文化香”,无论是想复刻《香乘》里的经典香方,还是根据你的性格、生活场景调一款专属香品,我们的合香师团队都能为你实现——毕竟,香的最高境界,是”香如其人”。
参考资料
周嘉胄. 《香乘》[M]. 明崇祯刻本.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