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雅韵|从宫廷到文人案头,雅香珠的前世今生

清晨推开窗,一缕若有似无的沉水香飘来——我低头看了看腕间新得的沉香珠串,忽然想起《红楼梦》里黛玉赠宝玉的“绛珠草”香串,原来这颗颗圆融的雅香珠,竟藏着千年的东方美学密码。今天,我们就沿着制香技艺的脉络,聊聊“雅香珠”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故事。

 

 

一、起源:佩香成俗,雅香珠的“基因初现”

若要追溯雅香珠的源头,得先回到“佩香”这一古老的华夏传统。《礼记·内则》有云:“男女未冠笄者……皆佩容臭。”这里的“容臭”,便是古人佩戴的香物,多为香草、香药制成的香囊或香珠。先秦时期,佩香不仅是“礼仪”的象征,更被赋予“辟秽祛邪”的实用功能——《楚辞·离骚》中“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”的浪漫,实则是楚人用香芷、秋兰等香草串成香珠,佩戴于身以驱蚊虫、净气场。

不过此时的香珠更偏向“草珠”,材质多为香草、木樨或陶土,工艺也较为粗朴。真正让香珠“雅”起来的转折,发生在汉代——随着丝绸之路开通,乳香、没药、沉香等海外香料大量流入中原,制香技艺从“自然取香”进阶为“合香调香”。《汉官仪》记载,汉成帝时“侍中皆冠鵔鸃冠,佩刀,执虎子,设解事吏一人,皆用香珠为饰”,可见香珠已从民间实用物,逐渐进入宫廷贵族的“雅饰”范畴。

小知识

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“辛追夫人”随葬品中,除了著名的素纱襌衣,还有一枚用沉香木与琥珀穿成的香珠串,虽历经两千年,仍能闻到淡淡沉水香(湖南省博物馆,《马王堆汉墓文物图录》)。

 

 

二、发展:佛香浸润,雅香珠的“形神兼备”

唐代是雅香珠的第一次“文化升级”。这一时期,佛教兴盛,而“香”作为“佛前供物”,与“珠”(佛珠)结合,催生了“香珠”的宗教属性。《佛说木槵子经》中,佛陀教导波流离王“若欲灭烦恼障、报障者,当贯木槵子一百八,以常自随”,虽未明确提及“香”,但唐代僧人已将沉香、檀香等香材纳入佛珠制作,既符合“以香供佛”的仪轨,又让佛珠兼具“闻香修心”的功能。

与此同时,唐代贵族的“雅集文化”也推动了香珠的审美提升。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记载,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出行时,“以龙脑、苏合香和泥为珠,贯以金缕,佩于腕间”,这种“香泥珠”不仅香气持久,更因加入金缕、宝石等装饰,成为身份与品味的象征。此时的雅香珠,已从“功能性佩饰”演变为“文化符号”——它既是宗教修行的法器,也是贵族彰显雅趣的“活香器”。

工艺特写

唐代制香师发明了“合香泥”技艺,将沉香、檀香等香粉与蜂蜜、榆皮胶调和成泥,搓丸成珠,阴干后再以天然染料着色(如用茜草染朱红,蓝草染青碧)。这种香珠遇温生香,佩戴越久,香气越温润,堪称“会呼吸的香器”。

 

 

三、鼎盛:文人雅集,雅香珠的“精神图腾”

如果说唐代雅香珠是“贵族的玩物”,那么宋代则是它真正成为“文人的精神图腾”。宋代文人重“雅道”,香、茶、诗、画并称“四艺”,而香珠作为“可佩可赏”的香器,自然成为文人雅集的“标配”。

苏轼在《香说》中写道:“海南多荒田,俗以贸香为业……合香为珠,贯以伽楠,置之几案,终日清芬。”这里的“伽楠”即奇楠沉香,可见宋代文人不仅佩戴香珠,更将其作为案头清供。米芾在《宝章待访录》中记录了自己收藏的“李廷珪墨香珠”——以松烟墨香粉合香成珠,既有墨香雅致,又有珠串的圆融,堪称“文人香的极致”。

更值得一提的是,宋代雅香珠的“定制化”已初具雏形。《陈氏香谱》中记载了多种“文人专属”的合香方,如“韩魏公浓梅香”“衙香”等,制香师会根据文人的性格、喜好调整香方,再制成珠串。例如,黄庭坚偏爱“沉水香+龙脑”的清冽,其香珠便以沉香为主,少佐龙脑;而陆游喜“松木香+艾草”的温暖,香珠则多用松塔粉与陈艾调和。这种“一人一味”的定制理念,正是现代“合香定制”的前身。

文化共鸣

宋代雅香珠的流行,与文人“格物致知”的哲学密不可分。圆融的珠形象征“圆满”,持久的香气象征“君子德润”,而每一颗香珠的合香过程,更像是一场“与自然对话”的修行——这或许就是为什么,即便千年后的今天,我们仍对雅香珠的“雅”如此着迷。

 

 

四、传承:古今交融,雅香珠的“新生机”

明清以降,雅香珠的发展进入“生活化”阶段。一方面,宫廷造办处将香珠工艺推向极致,如故宫博物院藏的“乾隆御制珊瑚香珠串”,以红珊瑚为骨,内填“御制十香方”(含沉香、檀香、麝香等十味香料),既符合“礼”的规制,又不失“雅”的趣味;另一方面,民间制香坊将雅香珠简化为“日常佩饰”,如苏州“松月楼”的“茉莉香珠”,用茉莉花茶渣合香成珠,价格亲民,深受市井女子喜爱。

到了现代,雅香珠的“新生”则源于人们对“慢生活”的追求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“传统香道”,而雅香珠因其“便携性”与“文化属性”,成为新的“国潮单品”。更值得欣喜的是,当代制香师在保留古法的基础上,做了许多创新:比如用“低温窖藏”替代传统阴干,让香珠香气更稳定;用“植物胶”替代动物胶,更符合现代环保理念;甚至推出“香珠手作体验”,让顾客亲自参与合香、搓丸、穿串的过程,感受“手作之美”。

我们的坚持

作为专注合香定制的手作团队,我们始终相信“每一颗雅香珠都是有故事的”。从选料(只选50年以上沉香老料、印度迈索尔檀香)到合香(严格遵循《香乘》《香谱》古法,按“君臣佐使”调和),再到定制(根据您的体质、喜好、使用场景调整香方),我们希望让每一颗雅香珠,都成为您专属的“气味记忆”。

 

 

结语:一颗雅香珠,半卷华夏香

从先秦的草珠到宋代的文人珠,从唐代的佛前珠到现代的定制珠,雅香珠的历史,其实是一部浓缩的“华夏香文化史”。它不仅是一颗会香的珠子,更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“气味媒介”——当我们佩戴雅香珠时,闻到的不仅是沉水香的醇厚、檀香的温暖,更是千年来中国人对“雅”的坚持、对“美”的追求。

如果您也想拥有一颗“有故事的雅香珠”,欢迎私信预约合香定制服务!我们将为您量身调配香方,手作属于您的“气味传家宝”。

 


 

参考资料

1. 湖南省博物馆. 《马王堆汉墓文物图录》. 长沙:湖南美术出版社, 2004.

2. 陈敬. 《陈氏香谱》. 北京:中华书局, 1985.

3. 周嘉胄. 《香乘》. 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 2012.

 


 
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