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挤地铁时总被各种异味困扰?加班到深夜总觉得心神不宁?其实古人早有妙招——一枚随身佩戴的香囊,就是他们的“移动香疗机”!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香疗配方里最“贴肤”的佩香法,从苏轼的“驱蚊神器”到李清照的“解郁香珠”,这些名人的佩香故事里,藏着老祖宗传下的养生密码~
一、佩香法:古人的“移动香疗机”,不止是香
佩香法,是传统香道中通过佩戴香品(如香囊、香珠、香牌)实现香疗的方法。《礼记·内则》早有记载:“男女未冠笄者……皆佩容臭。”这里的“容臭”就是装香料的小袋子,可见先秦时期,佩香已从祭祀礼仪延伸到日常养生。
从中医角度看,佩香法遵循“芳香开窍”的原理——香料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鼻腔黏膜、皮肤毛孔进入人体,能调节气血、平衡阴阳。比如端午佩“苍术、白芷、藿香”的香囊,能祛暑湿;秋冬佩“檀香、肉桂”的香珠,可暖脾胃。
关键区别
与熏香不同,佩香法更强调“贴身疗愈”,香料与人体的距离更近,作用更直接,尤其适合需要长期调理的亚健康状态(如失眠、焦虑、易感冒)。
二、名人佩香故事:藏在香囊里的生活美学
1. 苏轼:被贬岭南也不忘“香疗护体”的吃货文人
苏轼一生仕途坎坷,被贬岭南时,当地湿热多蚊虫,他却写下“风来震泽帆初饱,雨入松江水渐肥”的豁达诗句。秘诀之一,就是他的“驱蚊防瘴香囊”。据《苏轼文集·香说》记载,他常用“艾叶、藿香、薄荷、石菖蒲”四味药配香,缝入细纱囊挂在腰间。
配方解析
- 艾叶:温经散寒,古人称“医草”,能抑制蚊虫;
- 藿香:化湿和中,岭南湿热易伤脾胃,藿香正是“脾胃调理小能手”;
- 薄荷:清凉解表,缓解暑热烦躁;
- 石菖蒲:开窍宁神,苏轼常说“菖蒲感百阴之气而生”,能让人“心清目明”。
他还在《和子由蚕市》里写“蜀人衣食常苦艰,蜀人游乐不知还”,可见即便生活艰苦,佩香带来的疗愈感,是他保持乐观的“小确幸”。
2. 李清照:“东篱把酒”时,香珠是她的“情绪解药”
“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”李清照的词里多愁绪,但她的生活里却满是香事。据《金石录后序》记载,她与赵明诚“每获一书,即同共勘校,整集签题;得书画彝鼎,亦摩玩舒卷,指摘疵病”,而案头、腰间总挂着一枚“玫瑰檀香珠”。
这串香珠的配方更偏“解郁养颜”:玫瑰(疏肝理气)、檀香(安心神)、茯苓(健脾祛湿)、川芎(活血行气)。宋代女性以“肤如凝脂”为美,茯苓能调理体内湿气,从根源改善皮肤状态;玫瑰则对应她“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”的愁绪——现代研究也证实,玫瑰精油能降低皮质醇(压力激素)水平。
她在《醉花阴》里写“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消金兽”,这里的“瑞脑”是龙脑香,但相比熏香,她更爱佩香珠——“贴身的香气,像有人轻轻抱着你,愁绪就散了一半。”
3. 慈禧:“香疗控”的宫廷佩香,从养生到“宫斗”
清宫档案《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》记载,慈禧晚年几乎“无香不欢”,尤其偏爱“白玉香牌”。这枚香牌由和田玉镂空雕刻,内部填充“沉香、降香、乳香、没药”的混合香粉,既能“通窍醒神”,又能“避秽防疫”。
更讲究的是,她根据季节更换佩香香方:
- 春季(疏肝):陈皮、香附、玫瑰花;
- 夏季(祛暑):薄荷、青蒿、石菖蒲;
- 秋季(润肺):百合、白及、款冬花;
- 冬季(暖身):肉桂、干姜、艾叶。
《清稗类钞》还提到,慈禧曾赐给荣寿公主一枚“珍珠香囊”,内装“麝香、苏合香”,说是“出门防身用”——古代贵族间,佩香不仅是养生,更是身份与智慧的象征。
三、从古籍到现代:佩香法的香疗配方,怎么“抄作业”?
古人的佩香法看似复杂,其实核心就两点:辨体质+选香料。我们整理了3种常见体质的佩香配方,跟着“古人抄作业”,轻松定制自己的移动香疗机~
体质类型 | 常见表现 | 推荐香料组合(10g/份) | 功效说明 |
---|---|---|---|
湿热体质 | 易长痘、舌苔黄腻、爱出油 | 藿香3g+佩兰2g+薄荷2g+陈皮3g | 化湿清热,改善油光、口气 |
气虚体质 | 易疲劳、爱感冒、说话声小 | 党参2g+黄芪2g+白术2g+檀香4g | 补气固表,增强免疫力 |
肝郁体质 | 爱叹气、月经不调、焦虑 | 玫瑰花3g+香附2g+佛手2g+甘松3g | 疏肝解郁,缓解情绪波动 |
注意
孕妇慎用麝香、红花;过敏体质建议先小剂量测试;儿童佩香选择温和香料(如艾叶、紫苏),避免刺激。
四、你的专属香疗佩香,定制属于自己的移动疗愈
古人的佩香法,本质是“把自然疗愈力戴在身上”。现在我们不必像苏轼那样自己捣香,也不用像慈禧那样等宫廷造办处——专业的合香定制师能根据你的体质、需求(驱蚊/助眠/养颜),甚至穿搭风格(汉服配丝绒香囊,通勤配简约香牌),调配专属香方。
如果你也想:
- ✅ 上班时闻着“安心香”对抗焦虑;
- ✅ 约会时用“温柔香”提升氛围感;
- ✅ 带娃时佩“防感香”少跑医院;
不妨试试高端合香定制服务——从选料到调香,从香品形态(香囊/香珠/香牌)到包装设计,每一步都为你量身打造。毕竟,能“戴在身上的疗愈”,才是最懂你的养生仪式感~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参考资料
《礼记·内则》——记载先秦佩香习俗;
《苏轼文集·香说》——苏轼自记香疗配方;
《清稗类钞》——清代宫廷佩香档案;
《中医芳香疗法》——现代香疗理论与应用(2020年版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