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参加了朋友母亲的追思会,现场没有喧嚣的鞭炮,没有堆叠的纸钱,只有一支青瓷炉静静立在遗像前,青烟袅袅中飘着淡淡沉水香。朋友说:“这是妈妈生前最爱的味道,我们找香师按她用了二十年的香方定制的。”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——在生死交替的仪式里,香与瓷炉从未退场,只是换了更温柔的模样。
一、香与瓷炉:刻在中国人骨血里的追思密码
要理解香与瓷炉在丧葬中的意义,得先回到三千年前的周礼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记载:“殷人尚声,周人尚臭。”这里的“臭”指气味,周人通过焚烧香草(萧、艾)、牲体(膟膋)产生的烟气,认为能“达于渊泉,达于神明”,这是中国丧葬用香最早的仪式原型。到汉代,博山炉随熏香文化兴起,虽以“海上仙山”为形,但考古发现的汉墓博山炉中,仍常见松脂、茅香等耐燃香料残留,印证了“通幽冥”的功能(《中国香文化史》,2018)。
真正让瓷炉成为丧葬“标配”的,是宋代。随着制瓷技术成熟,青瓷、白瓷炉取代了青铜、陶质炉,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汴京“纸马铺”售卖的冥器中,“瓷香合、瓷香炉”已是必备。更重要的是,宋代文人将“雅”注入丧葬仪式——苏轼在《和子由蚕市》中写“蜀人衣食常苦艰,蜀人游乐不知还……又将大茧裹香黍,一夜水沸如连山”,虽写蚕市,但透露出宋代民间已将日常用香习惯延伸至追思场景。而瓷炉因“素净如心”的特质,恰好契合“哀而不伤”的追思美学(《宋代香具研究》,2015)。
二、传统丧葬仪式里的“香与炉”:一场与逝者的“气味对话”
在老辈人的记忆里,丧葬中的香与瓷炉是有“程序”的。以江浙地区传统丧礼为例:
守灵夜
长子要在灵前点燃“长明灯香”,用的是粗如拇指的线香,插在带托盘的三足瓷炉中。香要昼夜不熄,寓意“香火不断”;炉身多刻“福”“寿”暗纹,取“护佑后人”之意。
出殡日
送葬队伍最前有“引路香”,由专人手持双耳瓷炉,边走边撒檀香粉。老人们说,这烟是给逝者指往“极乐世界”的路,所以香炉要选“耳大”的——“耳朵大,听得见子孙的心声”。
头七祭祀
家属会用“供香”,多为合香制成的塔香,放在带盖的瓷炉里。盖子上的镂空花纹让香气“缓缓散”,象征“慢慢说与亲人听”。笔者曾在绍兴民俗馆见过一只明代青釉盖炉,盖面刻“慎终追远”四字,炉底残留的香灰经检测含沉、檀、龙脑成分,正是典型的祭祀用香(《江南丧葬习俗中的香器研究》,2020)。
这些细节里藏着古人的智慧:香是“通感媒介”,用气味唤醒记忆;瓷炉是“情感容器”,用温度承载思念。
三、现代挑战:当火葬场取代土葬,我们还需要“香与瓷炉”吗?
但时代变了。2023年数据显示,我国火葬率已超70%(民政部《2023年殡葬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),传统土葬仪式中的“停灵七日”“路祭”等环节大幅简化;年轻人更反感“大操大办”,某殡葬平台调研显示,68%的90后希望追思仪式“温暖、有个人印记,不搞形式”(《2023中国现代追思仪式白皮书》)。
更现实的是环保压力。2021年《殡葬管理条例》修订后,多地禁止焚烧纸钱、高污染香品,传统“浓烟滚滚”的香炉被限制使用。某殡仪馆工作人员告诉我:“以前守灵夜,整个告别厅都是香灰,现在家属主动问有没有‘不呛人、没烟’的香。”
这时候,香与瓷炉面临双重考验:如何既保留文化内核,又适应现代需求?
四、破局之路:当传统瓷炉“进化”,香在追思中找到新生命
1. 香品“升级”:从“通神”到“通心”
传统丧葬用香多强调“庄重”,主料是檀香、柏香,气味偏厚重。现在定制追思香更注重“记忆唤醒”——有位女儿为画家父亲定制“松烟墨香”,用松针、艾草、少量麝香模拟父亲画室的味道;有位儿子为咖啡师母亲调了“焦糖玛奇朵香”,前调是烘焙咖啡豆,中调加了点香草,尾调是她最爱的白兰花。这些香由专业合香师调配,用天然植物粉(榆树皮为黏合剂)制成,燃烧时只有淡淡轻烟,检测显示PM2.5排放比传统线香低80%(某香品实验室检测报告,2023)。
2. 瓷炉“变形”:从“仪式道具”到“记忆载体”
杭州一位陶瓷艺术家推出“纪念瓷炉”系列,炉身可以刻逝者的生卒年、一句遗言,甚至嵌入逝者的头发或指纹(用釉下彩工艺固定)。有位客户定制了一只“手作炉”——他和母亲生前常一起捏陶,炉身故意保留了母子两人的指纹印,底部刻着“妈妈的手,我的手,永远在一起”。更妙的是,这些瓷炉不止用于追思,很多家属会放在客厅,“平时插支香,就像妈妈还在家里”。
3. 仪式“简化”:从“做给别人看”到“说给亲人听”
上海某殡仪馆的“追思香礼”很受欢迎:仪式开始时,家属轮流用瓷炉点一炷香,然后分享一段和逝者的故事。香燃尽约15分钟,刚好够3 – 5人发言。工作人员说:“以前家属觉得‘不烧够三柱香就是不孝’,现在他们更在意‘说的话有没有被听见’。”有位老人在给老伴点香时说:“你走后我才学会煮你爱吃的酒酿圆子,今天煮了一碗,香里有桂花味,你闻到没?”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——这缕香,成了活人与逝者“对话”的翻译官。
五、香与瓷炉的现代意义:不是“守旧”,而是“让爱有形状”
有人问:“现在都火葬了,还搞这些仪式干嘛?”我想起人类学家玛丽·道格拉斯的话:“仪式是情感的容器。”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我们太需要“慢下来”的时刻——点燃一炷香的3分钟,凝视瓷炉的10秒钟,这些“停顿”让我们有机会整理悲伤,把“来不及说的话”“没表达的爱”,通过气味和器物具象化。
更重要的是,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,而是传承的另一种形式。就像宋代人用瓷炉替代青铜炉,不是因为青铜不好,而是瓷器更贴合当时的生活美学;今天我们定制追思香、设计纪念瓷炉,也不是否定老祖宗的规矩,而是用现代人能接受的方式,让“慎终追远”的文化基因继续生长。
最后想对正在看这篇笔记的你说:如果有一天需要和重要的人告别,不妨试试定制一炉专属的香——用他最爱的花、最常去的地方的草木,调一炉“只有你们懂”的味道;选一只特别的瓷炉,刻上你们的秘密,让它以后成为家里“会讲故事的老物件”。毕竟,爱不仅需要铭记,更需要“被感知”的形状。
(如果需要定制专属追思香或设计纪念瓷炉,我们有专业合香师和陶瓷工艺团队,可根据逝者生平、喜好定制,让每缕香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思念。)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参考资料
《中国香文化史》,2018年出版
《宋代香具研究》,2015年出版
《江南丧葬习俗中的香器研究》,2020年出版
《2023中国现代追思仪式白皮书》,某殡葬平台调研数据
某香品实验室《环保追思香检测报告》,2023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