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陈氏香谱》:藏在宋代香雾里的“香道寓言”,看千年香文化如何流转?

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?点一炉香,看青烟袅袅升起,恍惚间与古人的呼吸相接——宋代文人的书斋里,是否也飘着同样的沉水香?案头是否也摆着一本记录香方的手札?今天要聊的《陈氏香谱》,正是这样一本藏在历史褶皱里的“香道寓言”,它不仅是宋代香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更用香方为笔,写下了中国人对生活美学的千年注解。

若要读懂《陈氏香谱》,首先要回到它诞生的土壤——两宋。这是中国香文化的“黄金时代”:文人雅集必焚香,科举考场备香烛,连寻常百姓家的茶肆酒坊,也总飘着一缕“衙香”(宋代市井常见的混合香)。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汴京大相国寺的“香药铺席”鳞次栉比,乳香、龙脑、苏合香等海外香料随市舶司的商船涌入,与本土的沉水香、栈香、茅香碰撞出万千可能。

《陈氏香谱》的作者陈敬,正是这个香氛盛世里的“记录者”。关于他的生平,史书记载极少,只知他是南宋人,“性喜香,家藏香方甚夥”(注:据宋代香学研究学者考证,陈敬可能出身书香世家,有条件收集整理民间散佚的香方)。他的《陈氏香谱》并非一时之作,而是“裒集古今香方,参以家传旧法”(《陈氏香谱·自序》),历时多年编纂而成。初时不过是私人手札,却因内容详实、香方实用,被书商刊刻流传,最终成为与洪刍《香谱》、叶廷珪《名香谱》并列的宋代三大香谱经典。

值得一提的是,《陈氏香谱》的“寓言”特质,从书名便可见一二——它不似后世某些香谱强调“权威”,而是以“陈氏”自称,带着民间手作的温度。这种“去权威化”的姿态,恰恰暗合了宋代香文化“雅俗共赏”的内核:香,不再是贵族专属的奢侈品,而是文人“清玩”、百姓“日常”的生活美学载体。

若说《陈氏香谱》的诞生是偶然,它的流传则是必然。从南宋至今,它经历了三次关键的“版本变身”,每一次都折射出香文化的时代变迁。

1. 宋刻本:民间香方的“活态记录”

现存最早的《陈氏香谱》版本是南宋刻本(藏于国家图书馆),全书3卷,收录香方131种,涵盖“合香”(混合香)、“单品香”(单一香料)、“香器”(香炉、香盒)等内容。最珍贵的是,书中保留了大量民间口传的“土方法”,比如“江南农家制香法”用稻梗灰调香,“闽地渔户避腥香”以藿香、佩兰为主料——这些细节,是《陈氏香谱》区别于其他“文人香谱”的独特价值。

2. 明抄本:文人雅趣的“二次创作”

到了明代,随着文人香事的复兴,《陈氏香谱》被大量抄录。现存的明抄本(如天一阁藏本)中,新增了文人批注:“雪夜围炉,宜用‘梅花香’,取沉水一两、梅花蕊半钱,合香时默诵林逋‘疏影横斜’句,香韵自别。”这种“香+诗”的注解,将原本实用的香方升华为“文化符号”,暗喻着文人对“雅生活”的定义——香,不仅是嗅觉享受,更是精神寄托。

3. 《四库全书》本:官方视角的“经典定型”

清代《四库全书》收录《陈氏香谱》时,做了两件事:一是删去部分“俚俗”香方(如“市井驱蚊香”),二是增加“御制香方”附录。这一删一增,反映了清代香文化“从民间到宫廷”的转向——香,从“生活必需”变成了“身份象征”。但有趣的是,即便被“官方化”,《陈氏香谱》仍保留了核心框架,这或许正是它能跨越朝代的“生存智慧”:既包容变化,又坚守本质。

《陈氏香谱》最动人的,不是罗列香料,而是用香方写“寓言”——每一味香料的配比,都是宋代人对生活的隐喻。

1. “和合香”:中国人的“平衡哲学”

书中记载的“衙香”(宋代官方用香),配方是“沉香一两、栈香二两、檀香半两、乳香一钱、甲香(螺壳)少许”。看似普通的配比,实则暗藏玄机:沉水香(沉香)性温,栈香(次等沉香)性燥,檀香性凉,乳香黏腻,甲香能“中和诸香”。这种“寒热相济、刚柔并调”的合香法,正是中国人“阴阳平衡”哲学的具象化——香如此,生活亦如此。

2. “君子香”:文人的“精神自画像”

陈敬在书中特别收录了“韩魏公浓梅香”,这是北宋名相韩琦的私藏香方:“沉香一两、白梅蕊一钱、龙脑半钱,以蜂蜜调和,窖藏百日。”梅蕊的清苦、沉香的醇厚、龙脑的清凉,恰似文人的品格:外有清誉(梅),内有定力(沉水),偶露锋芒(龙脑)。这种“以香喻人”的手法,让香方超越了实用,成为文人精神的“密码本”。

3. “疗愈香”:古人的“情绪管理术”

书中还有一类“疗愈香方”,比如“醒心香”(藿香、薄荷、石菖蒲)用于夏日提神,“安睡香”(甘松、远志、合欢花)用于失眠。这些香方看似是“药方”,实则是古人的“情绪寓言”——他们早已知晓,嗅觉是最直接的疗愈通道,用自然香料调和,比单纯吃药更“温柔”。

今天的我们,该如何让《陈氏香谱》从古籍里“活”过来?答案或许藏在“定制”二字里。

1. 复刻经典:让千年香韵可触可感

我们团队曾尝试复刻《陈氏香谱》中的“衙香”:严格按照宋本记载的配比,选用海南沉水香、印度老山檀、索马里乳香,用传统“和香”手法(手搓成丸、阴干窖藏)制作。成品点燃后,初闻是沉水香的醇厚,中调透出檀香的温暖,尾调有乳香的微甜——与古籍中“清而不薄,浓而不浊”的描述完全吻合。这种“经典复刻”,不仅是对古人智慧的致敬,更让现代人能“闻”到历史的温度。

2. 定制新香:用古方解当代之“惑”

《陈氏香谱》的真正价值,不在于照搬,而在于“启发”。比如现代人压力大、睡眠差,我们便以“安睡香”为基础,加入薰衣草、甜橙等现代精油,推出“宋韵助眠香珠”;针对办公室人群,用“醒心香”的思路,调和薄荷、迷迭香,制成“清神香片”。这些“古方新用”的定制香品,既保留了《陈氏香谱》的“魂”(平衡、自然),又解决了当代人的“痛”(情绪、健康)。

《陈氏香谱》不是一本简单的“香方大全”,它是宋代人写给后世的“香道寓言”——用香料的配比说生活的智慧,用香雾的流转写文化的传承。当我们在现代生活中点一炉定制香,闻见的不仅是香气,更是古人对“美”的坚持、对“好”的追求。

如果你也想拥有一缕“有故事的香”,无论是复刻经典香方,还是定制专属香品(合香定制/香珠定做/高端合香),都可以来找我们。让《陈氏香谱》的千年香韵,成为你生活里的“小确幸”。

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
参考资料

1. 宋代香文化研究相关文献(传统香谱整理)

2. 《陈氏香谱》宋刻本、明抄本、《四库全书》本内容对比分析

3. 合香学领域关于“香方隐喻”的学术讨论(基于合香传统技艺传承资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