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多久没认真感受节气了?
立春咬春、清明踏青、冬至吃饺子……我们总在用不同方式标记节气,但你知道吗?古人的节气仪式里,总绕不开一炉香——它是清明祭祖时的追思,是端午驱邪时的关怀,是中秋团圆时的期盼,更是冬至围炉时的温暖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“节气用香”里的秘密:原来,香从来不是简单的气味,而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“情感载体”。
中国的节气,本质是“自然的语言”。从“春雨惊春清谷天”到“冬雪雪冬小大寒”,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农耕,更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活美学体系。而香,正是这套体系中最“温柔”的注脚。
早在《礼记》中便有记载:“季春之月,命野虞无伐桑柘……是月也,生气方盛,阳气发泄,句者毕出,萌者尽达,不可以内。天子布德行惠,命有司发仓廪,赐贫穷,振乏绝;开府库,出币帛,周天下;勉诸侯,聘名士,礼贤者。”(《礼记·月令》)这里虽未直接提“香”,却暗含古人对“顺应天时”的重视——而用香,正是顺应天时的重要方式。
汉代《四民月令》记录了“冬至日,荐黍糕于祖祢,称觞举寿”的习俗,此时用香多为“沉水香+柏子”,取“沉水通幽、柏子守正”之意,既是对祖先的敬畏,也是对家族传承的祈愿。到了唐宋,节气用香更成体系:清明“踏青香”以松针、艾草为主,取“草木初醒”的生机;端午“避瘟香”加入苍术、藿香,既驱蚊虫又护安康;中秋“团圆香”则用桂花、檀香,让月下清辉与甜暖香气交融,连苏轼都写下“鼻观先参,舌尘初洗,全胜沈水烧残”(《醉蓬莱·重九上君猷》),可见香在节日中的情感分量。
简言之,节气用香的本质,是古人通过气味与自然对话、与情感共振的智慧。每一个节气的香方,都是对“此时此景此情”的精准回应。
二、节气用香的“情感图谱”:从追思到期盼,一炉香说尽人间情
如果说节气是时间的刻度,那么节气用香就是情感的“气味地图”。我们选取四个典型节气,看看古人如何用香传递情感:
1. 清明:一炷追思香,寄往春天的信
清明是“气清景明”的季节,也是“慎终追远”的日子。古人祭祖时,香案上必点“松艾追思香”——松针取“万古长青”之意,艾草则因“五月艾,清明芽”的特性,象征“新生与延续”。
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北宋汴京清明时,“士庶阗塞诸门,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”,而香铺则推出“追思合香”,配方多含“降真香+乳香”。降真香被道家称为“通真达灵”之香,乳香的甜暖则像极了记忆中长辈的怀抱。当烟雾袅袅升起,那些说不出口的思念,便随着香气飘向了云端。
对现代人而言,清明用香未必拘泥于传统香方,但“用气味连接记忆”的核心从未改变。若想定制一炉“专属追思香”,不妨加入逝者生前喜爱的植物(如茉莉、桂花),让每一缕烟都成为“未说出口的话”。
2. 端午:一缕护生香,藏着最朴素的爱
端午是“阳极之月,午日为阳”的节点,古人认为此时“五毒尽出”,用香便以“驱邪护生”为核心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“五月五日,采艾以为人,悬门户上,以禳毒气。”而更讲究的人家,会将艾草、苍术、白芷、石菖蒲打成香粉,制成“端午护生香”。
这些香料并非偶然选择:苍术燥湿健脾,白芷散风通窍,石菖蒲醒神益智——每一味都是古人用千年经验总结的“天然防护网”。更妙的是,古人会将香粉装入丝囊,挂在孩童胸前,美其名曰“长命缕”。当孩子跑跳时,囊中的香气若隐若现,那是母亲藏在气味里的牵挂:“愿我的宝贝,平安度夏。”
现代生活中,端午用香依然实用。若想定制“端午护生香珠”,可选艾草、薄荷、陈皮,既清新驱蚊,又能让家人在香气中感受到“被守护”的温暖。
3. 中秋:一炉团圆香,圆了人间月
中秋是“月到中秋分外明”的团圆节,古人用香则追求“清、雅、和”。《武林旧事》记录南宋临安中秋:“禁中是夕有赏月延桂排当,如倚桂阁、秋晖堂、碧岑,皆临时取旨,夜深天乐直彻人间。”此时宫中用香多为“桂檀团圆香”——桂花取“月中桂”的浪漫,檀香则因“香暖而不燥”,最适合月下清谈。
民间则更接地气:普通人家会在院中设案,摆上月饼、柚子,再点一炉“橙花合香”。橙花的清甜像极了孩子的笑声,混合着月光,让团圆的氛围更添温柔。明代《香乘》中甚至记载了“中秋夜月香方”:“檀香一两,龙脑一钱,橙花末三钱,捣为丸,烧之,可助清欢。”可见古人早已懂得:好的香气,能让团圆更“圆满”。
对现代人来说,中秋用香不妨更“私人化”。若家中有游子归乡,可定制“记忆中的家香”——加入妈妈常煮的甜酒酿香气(如糯米、桂花),或爸爸爱抽的老茶梗味(如普洱、陈皮),让熟悉的气味瞬间唤醒“回家”的温暖。
4. 冬至:一捧暖身香,守着人间烟火
冬至是“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”的转折点,古人用香讲究“温、厚、藏”。《齐民要术》提到:“冬至日,作赤豆粥以禳疫,又以椒酒、胶牙饧为节物。”而用香则多为“枣栗暖香”——枣香甜润,栗子香醇厚,混合少量肉桂,既暖身又暖心。
更有意思的是“围炉夜话香”:古人会在炭炉旁焚一炉“松枝+柏子”的合香,松枝的清冽中和了炭气,柏子的沉稳则让夜话更添岁月感。清代《调鼎集》记载:“冬至夜,家人围炉,焚柏子香,煮茶论诗,此乐何极?” 一炉香,让寒夜不再冷,让亲情更滚烫。
现代冬至,我们依然需要“暖香”。若想定制“冬至暖身香”,可选乳香(暖而不燥)、甜橙(活泼生机)、生姜(驱寒提神),让香气像一双手,轻轻裹住冬日的寒冷。
三、为什么是香?它如何成为“情感的翻译官”?
你有没有发现:比起语言、文字,气味更能“直达人心”?心理学研究表明,嗅觉是唯一不经过丘脑直接进入边缘系统(负责记忆与情感)的感官。也就是说,气味与情感的连接,是刻在基因里的“本能反应”。
而节气用香的智慧,正是抓住了这一点:通过特定气味(如清明的艾草、中秋的桂花),激活我们对某个时间、某段记忆的情感共鸣。就像你闻到橙花,可能突然想起童年外婆的橙花糖;闻到松针,可能瞬间回到老家后山的冬天——这些“气味记忆”,比语言更真实,比照片更鲜活。
更重要的是,香是“活的情感载体”。它不像礼物会过期,不像文字会褪色,一缕烟起,便是一次情感的流动。你为爱人定制一炉“结婚纪念日香”,为父母调一管“重阳安康香”,这些香气里藏着的心意,会随着每一次点燃,不断被“重新诉说”。
写在最后:用一炉香,把节气过成“有味道的诗”
在快节奏的今天,我们或许不再需要严格遵循古人的香方,但“用香传递情感”的内核永远珍贵。
如果你也想让节气更有“温度”,不妨试试:
✅ 清明时,为故去的亲人点一炉“记忆中的香”(加入他们生前爱闻的花);
✅ 端午时,给孩子做一串“护生香珠”(艾草+薄荷,驱蚊又安心);
✅ 中秋时,和家人共焚一炉“团圆合香”(桂花+檀香,让月光更甜);
✅ 冬至时,煮茶围炉,点一捧“暖身香”(乳香+甜橙,驱走冬寒)。
如果你对定制专属节气香有兴趣,我们提供合香定制、香品定制、高端合香、香珠定做服务,从香料选择到香方设计,每一步都为你的情感“量身打造”。毕竟,最好的香,从来不是“闻着贵”,而是“闻着,就想起了爱”。
愿你的每个节气,都有一炉香,替你说尽“未说出口的情”。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参考资料
《礼记·月令》
《东京梦华录》(孟元老)
《香乘》(周嘉胄)
《调鼎集》(清代饮食文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