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在想,现代人的“治愈系”到底是什么?是咖啡香、香薰机里的白桃乌龙,还是周末手作店的奶油胶?直到上周拜访了烟台的合香手艺人——62岁的王素珍老师,才突然明白:最能让人静下来的,或许是一炉用老法子调出来的“活香”。
一炉香的缘分:从“老手艺”到“命里事”
推开王老师工作室的门,最先撞进鼻腔的不是甜腻的香氛,而是混合着沉水香、艾草与松脂的清苦。她正伏案称料,银发用木簪松松绾起,指尖沾着浅褐色的香粉,像沾了岁月的痕迹。
“我和香的缘分,得从15岁说起。”王老师放下秤,眼神飘向窗外的烟台海。1970年代的烟台老城区,她的外婆是当地有名的“香婆”,给寺庙供香、给街坊调驱蚊香、给新嫁娘配“和合香”。“那时候总嫌外婆手笨,称香粉要称三次,说‘多一钱燥,少一钱散’。”直到18岁外婆临终前塞给她一本泛黄的《香乘》残本,她才惊觉:那些被她嫌“麻烦”的步骤,是外婆用60年光阴写就的“合香密码”。
烟台合香虽不如江南香道有名,却带着北方特有的“实在”。王老师说,北方气候干燥,传统合香更注重“润”——用蜂蜜调和香粉,加少量榆皮粉做黏合剂,烧起来不呛鼻;选料上偏爱本地艾草、崂山松塔、昆嵛山柏子仁,“香要接地气,才留得住人气”。这些细节,在她30年的坚守里,成了刻进骨子里的“规矩”。
守艺:老法子里藏着“活”的智慧
在王老师的工作室,最显眼的是一排老木柜,36个抽屉上贴着褪色的标签:“海南沉水香(2010)”“云南降真香(2015)”“烟台野生艾草(2022)”。“每种香材都有脾气,陈化3年的沉水香更温润,新采的艾草要阴干100天去燥气。”她打开一个抽屉,取出一小包深褐色香粉,“这是去年给寺庙调的‘平安香’,用了5味主料,7味辅材,配比精确到0.1克。”
合香的核心在“配伍”,像中医开方。王老师翻出一本手写的《香方笔记》,里面记着从外婆那传下的28个古方,还有她自己改良的47个新方。“比如‘眠香’,老方子用檀香、龙脑,但现代人卧室小,龙脑太冲。我就减了龙脑,加了烟台产的薰衣草和洋甘菊,味道更柔,助眠效果反而更好。”
最让我惊叹的是她的“试香法”:调一炉香要烧三次——初燃闻“头香”,看是不是“清而不浮”;中燃闻“本香”,要“稳而不闷”;尾燃闻“尾香”,得“余韵悠长”。“现在很多机器制香,头香冲得很,尾香却像被掐断了,没了层次。”王老师摇摇头,“香是活的,得用手、用鼻子、用心去‘养’。”
破圈:非遗不是“老物件”,是“新生活”
聊到“创新”,王老师眼睛亮了:“守着老方子吃一辈子,那是偷懒。”她打开玻璃柜,里面摆着香珠、香片、车载香挂,甚至还有“香膏口红”——用蜂蜡、荷荷巴油调和合香香粉,涂在手腕后慢慢散发香气。“现在年轻人不爱点线香,觉得麻烦。那我们就做‘可佩戴的香’:香珠串成手链,香片夹在书本里,车载香挂挂在后视镜上。”
最让她骄傲的是“合香定制”服务。去年有位妈妈找到她,说女儿高考压力大,想调一炉“安心香”。王老师问清孩子的作息、喜欢的味道(偏爱青草香),又查了她的生辰八字(火旺),最后用艾草、薄荷、少量乳香调了一炉“清和香”。“后来妈妈说,孩子闻着这香,复习时没那么焦躁了。”王老师笑着,“香不是玄学,是找到人与气味的‘共鸣点’。”
她还提到正在做的“香道课”:每周带8个学员,从认香材、学配伍到亲手调一炉香。“很多学员说,以前觉得非遗离自己很远,现在发现,调香就像给生活‘调味道’——工作累了加片薄荷,心情闷了添点沉水香,日子就有了自己的‘香调’。”
尾声:一炉香的“传承”,是有人愿意“接棒”
临走时,王老师的徒弟小周正蹲在地上筛香粉。28岁的她原是互联网产品经理,“996”三年后,闻到王老师调的“醒神香”,当场决定转行。“以前做产品追求‘快’,现在学调香才懂‘慢’的力量——称香粉要慢,等香材陈化要慢,连和香泥都得慢慢揉,急不得。”
王老师说,她现在最大的心愿,是把300多个香方整理成电子档,再拍一套“合香教学视频”。“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,是要‘用’起来的。”她指着窗外的烟台海,“你看这海,潮涨潮落,但水还是那片水。合香也一样,老手艺是根,新用法是叶,根扎稳了,叶才能长得旺。”
如果你也想拥有一炉“有故事的香”,或是想亲手调一炉属于自己的味道,王老师的工作室现在开放“合香定制”和“香珠定做”服务——从安神助眠的“夜香”,到清新提神的“办公香”,甚至是刻着名字的专属香珠,都能为你量身打造。毕竟,这世间最珍贵的香气,从来不是流水线的产物,而是手作人的温度,和你独一无二的故事。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参考资料
1. 基于对烟台合香技艺传承人王素珍的实地访谈记录(2024年5月)。
2. 传统合香工艺研究资料(行业内部整理,2020 – 2023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