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日香韵|一场非遗合香研学,让千年香道在春风里“活”过来

封面图

三月的风裹着玉兰香钻进窗棂时,我正翻着宋代陈敬的《香谱》。书页间飘出淡淡沉水香,恍惚看见古人在春日里焚一炉香,或读书、或对弈、或宴客——原来这一缕香,早把千年的风雅与烟火气,都揉进了季节的褶皱里。

 

一、春日与香:古人藏在风里的生活美学

若说四季有味道,春日的香定是最温柔的那一种。《礼记·月令》载:“孟春之月,其臭香。”古人认为春气属木,对应五脏之肝,而“香”能通窍醒神、调和气机,故春日用香,既是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,更是对生活仪式感的极致追求。

汉代《汉官仪》中提到,春日朝会时,官员需“含鸡舌香奏事”,以香气敬君;唐代《酉阳杂俎》记载,长安仕女春日游曲江,鬓边簪的不只是花,还有用龙脑、麝香调香的“香佩”;到了宋代,文人雅集更将春日香事推向高峰——苏轼在《和子由蚕市》中写“蜀人衣食常苦艰,蜀人游乐不知还”,而这“游乐”里,总少不了“小窗点茶,围炉试香”的雅趣。

这些散落在古籍里的片段,串起了一条清晰的脉络:香,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“雅玩”,而是古人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学。而合香,正是这门美学的核心技艺——将不同香料按“君臣佐使”配伍,或为药用(如《千金方》中的避疫香方),或为雅用(如《陈氏香谱》中的“衙香”),每一味香料的选择、每一步调和的手法,都藏着古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。

图片1

 

二、非遗合香:当千年技艺遇上“活态传承”

然而,这门承载着中华文明智慧的技艺,在近代曾一度式微。据《中国香文化史》记载,20世纪中期,传统合香作坊因工业化冲击、技艺断层等原因,全国仅存不足10家(数据来源:《非遗视野下合香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》)。直到2014年,“合香技艺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这缕“将散未散”的香,才重新有了“续香火”的可能。

如今的非遗合香传承,早已不是“守着老方子做香”那么简单。以北京某非遗合香传习所为例,他们推出的“春日研学营”,将传统技艺与现代体验结合: 

  • 识香课:带学员辨认艾草、藿香、檀香等20余种春日应季香料,讲解“春香宜清”的配伍逻辑(如用艾草驱春寒,用薄荷醒春困); 
  • 和香课:演示“捣香 – 筛粉 – 调水 – 醒料”的古法流程,强调“手温调香”的微妙——温度过高会破坏香料活性,过低则难以融合; 
  • 制香课:从最简单的线香到更具创意的“春樱香牌”,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香方,让每一支香都成为“独一无二的春日记忆”。 

这种“研学 + 体验”的模式,让合香从“博物馆里的技艺”变成了“可触摸、可参与、可带走”的文化体验。正如传习所负责人所说:“非遗要‘活’,就得让年轻人觉得‘这事儿和我有关’——当你亲手调出一炉能驱散春困的香,自然会想知道它背后的故事;当你把自己做的香送给妈妈,这份心意里就多了文化的重量。”

 

三、春日研学:一场关于“传承”的双向奔赴

上周,我跟着一群妈妈和孩子参加了一场春日合香研学。最让我触动的,是8岁的小糖举着自己做的“桃花香牌”说:“妈妈,这个香闻起来像你涂的面霜!”她妈妈笑着解释:“这是用桃花瓣、玫瑰和少量麝香调的,古人春天就用这种香来润肤呢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:文化传承的本质,从来不是“我教你学”,而是“我和你一起,在生活里找到共鸣”。

在研学现场,还有几个细节值得分享: 

  • 一位做香30年的老匠人,特意准备了“宋代点茶配香”环节——用他调的“梅花雪水香”配点茶,茶香与香韵交织,竟还原出《山家清供》里“茶烟一缕轻轻扬,搅动兰膏四座香”的意境; 
  • 孩子们最爱的“香方盲盒”:提前用不同香料包好小纸包,通过闻、摸、看猜测香料名称,正确率高的可以获得“小小传香官”证书; 
  • 最后的“春日香宴”:用香道中的“隔火熏香”法,在户外支起小香炉,搭配青团、樱花酥等春日点心,连风里都飘着甜而不腻的香气。 

这些设计,看似是“玩”,实则是“巧思”——通过感官体验激活记忆,用互动游戏降低文化门槛,让千年香道不再是“书本上的知识”,而是“能闻、能摸、能带走”的生活场景。

图片2

离开研学现场时,夕阳把香灰染成了金色。一位妈妈捧着自己做的线香说:“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很远,现在才发现,它就藏在我们对生活的讲究里——春天要闻什么香,夏天要避什么味,这些‘讲究’,其实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生活智慧。”

是的,合香如此,所有非遗亦如此。它们从未消失,只是需要一个“接口”——可能是一场研学,一次体验,甚至是一次亲子互动。当我们在春日里亲手调出一炉香,当我们把这份香气分享给身边的人,千年香道便在这一缕缕烟火气里,完成了最生动的传承。

这个春天,不妨给自己留半日闲。去闻一闻艾草的清苦、檀香的温暖,摸一摸香粉的细腻,听一听老匠人讲“君臣佐使”的故事。你会发现,那缕穿过千年的香,正从历史的褶皱里钻出来,轻轻落在你掌心。

 


 

参考资料

1. 《中国香文化史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8年 

2. 《非遗视野下合香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》,《民族艺术研究》2021年第3期 

3. 陈敬《香谱》,中华书局点校本,2006年

 


 
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
医学专家 + 非遗香道传承人,强强联手!合香学社,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平台。
我们深挖老祖宗留下的合香智慧,用现代医学研究它的健康价值。
想一起探索香的奥秘,让它真正造福健康、传承文化吗?加入我们,一起把合香发扬光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