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后别只会刷手机!老祖宗传下的香疗,才是给孩子最好的“解压礼物”

封面图

高考结束的铃声一响,校门口的拥抱、抛向天空的试卷、彻夜狂欢的KTV……这些场景总在每年六月准时上演。但热闹过后,许多孩子反而陷入“考后综合征”——白天昏昏沉沉睡不醒,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;对着志愿表发呆,想起错题就心慌;甚至突然失去目标,像被抽走了发条的玩具。

这时候,与其让孩子抱着手机刷到眼睛发疼,不如试试老祖宗传下的“香疗”。从《黄帝内经》里“芳香辟秽”的智慧,到宋代文人“四般闲事”中的“烧香点茶”,香疗不仅是一种舒缓方式,更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仪式,帮孩子把紧绷了三年的身心,慢慢“松”回该有的状态。

图片1

一、为什么说香疗是高考后的“天然解压阀”?

要理解香疗的作用,得先明白高考后孩子的身体在经历什么。三年的高强度学习,让他们的交感神经长期处于“战斗模式”:皮质醇(压力激素)持续分泌,导致失眠、焦虑;副交感神经被抑制,消化功能减弱、容易疲惫;大脑前额叶(负责决策的区域)因过度使用,出现“认知倦怠”,表现为注意力涣散、犹豫不决。

而香疗的“魔法”,藏在香气分子与人体的互动里。当我们吸入香材挥发的精油分子,它们会通过鼻腔黏膜直接进入大脑边缘系统——这里正是情绪、记忆和自主神经的“指挥部”。比如薰衣草的乙酸芳樟酯能抑制过度活跃的交感神经,檀香的α – 檀香醇能调节皮质醇水平,柑橘类的右旋柠檬烯则能刺激多巴胺分泌,让人从“低电量模式”恢复活力。

古人早有此智慧。宋代《陈氏香谱》记载:“香者,气之正,正气盛则除邪辟秽。”这里的“邪”,既指外界的病菌,也包括内心的烦躁。明代医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更明确提到:“香附、木香、沉香等,皆能调中理气,解肝郁之结。”对刚结束“精神高压”的考生来说,这正是最需要的“心理解药”。

二、给高考后的孩子选香,记住这三个“对症公式”

香疗的关键是“对症选香”。就像中医讲究“辨证施治”,不同的情绪状态、身体反应,需要搭配不同的香材组合。以下三个场景,覆盖了90%考生的考后需求,家长不妨记下来:

场景1: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——“安心助眠方”

很多孩子考完试反而失眠,是因为长期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,大脑一时“刹不住车”。这时候需要“柔缓”的香气,像一双手轻轻托住情绪。

推荐香方:檀香(3份)+ 薰衣草(2份)+ 洋甘菊(1份)
檀香在《香乘》中被称为“脾家要药”,其温暖的木质香能安抚因焦虑而紊乱的脾胃(中医认为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);薰衣草是现代研究证实的“天然助眠剂”,临床实验显示其香气能缩短30%的入睡时间;洋甘菊的苹果香调则像“情绪缓冲垫”,缓解因回忆错题产生的懊悔感。

使用方式:睡前1小时用香薰机扩散(水 + 3滴精油),或缝一个5cm×5cm的棉布袋,装入混合香粉(研磨后过80目筛),放在枕头下。注意香粉每周更换一次,避免受潮发霉。

场景2:白天昏沉没精神——“醒神活力方”

有些孩子考完后整天瘫在沙发上,不是刷手机就是吃零食,这其实是“神经疲劳”的表现。就像手机电量耗尽后需要快充,他们需要“清透”的香气来激活大脑。

推荐香方:薄荷(2份)+ 甜橙(2份)+ 迷迭香(1份)
薄荷的清凉感能刺激三叉神经,快速提升专注力(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曾记载士兵用薄荷香包提神);甜橙的果香富含维生素C的“气味模拟”,能促进血清素分泌,让人从“低气压”中走出来;迷迭香的樟脑成分则能增强海马体的记忆功能,帮孩子在填报志愿时更清晰地梳理信息。

使用方式:做成随身香牌(用蜂蜡 + 大豆蜡混合,倒入模具时加入3滴精油),挂在书包上随时嗅闻;或用蒸汽熏鼻法——倒一杯热水,滴2滴精油,用毛巾盖住头部,深呼吸5分钟(注意水温不超过60℃,避免烫伤)。

场景3:对着志愿表焦虑迷茫——“疏肝解郁方”

填报志愿时的纠结,本质是“选择压力”。中医认为“肝主疏泄”,情绪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,表现为叹气、胸闷、食欲下降。这时候需要“流动”的香气,帮情绪找到出口。

推荐香方:玫瑰(2份)+ 佛手(2份)+ 香附(1份)
玫瑰在《食物本草》中被称为“解郁圣药”,其香气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,调节情绪中枢;佛手的柑橘香带一丝药草味,像“情绪润滑剂”,缓解因选择困难产生的烦躁;香附是传统疏肝药材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其“利三焦,解六郁”,能帮孩子从“非此即彼”的思维中跳脱出来。

使用方式:煮香汤——将三种香材各5g放入200ml水中,小火煮10分钟,倒入加湿器中使用;或用香灸法(将香粉卷成小圆柱,点燃后在房间内走动,让烟雾自然扩散),注意保持通风,避免烟雾过浓。

图片2

三、香疗虽好,这三个“坑”千万别踩

香疗是“温柔的疗愈”,但用错了也可能适得其反。以下三点注意事项,家长和孩子一定要记牢:

1. 过敏体质先做“皮试”

有些孩子对花粉、香料敏感,直接使用可能引发打喷嚏、皮肤红疹。建议第一次使用前,取1滴精油稀释在10ml基础油(如甜杏仁油)中,涂在耳后或手腕内侧,观察24小时无反应再用。

2. 避免“香气轰炸”

香疗讲究“轻嗅”而非“猛吸”。研究显示,持续吸入高浓度香气(如香薰机连续开4小时以上)会让嗅觉神经产生“适应性疲劳”,反而降低效果。建议每次使用不超过2小时,间隔1小时再用。

3. 体质不同,香方有别

如果孩子平时容易上火(舌红、口干),要少用檀香、沉香等“温性”香材,改用薰衣草、洋甘菊等“凉性”香;如果平时手脚冰凉、怕冷,则适合用肉桂、姜等“暖性”香材,但注意用量不超过总香方的10%,避免燥热。

四、从“用香”到“懂香”,这是比分数更重要的成长课

高考不仅是一场考试,更是一次“成人礼”。当孩子学会用香疗照顾自己的情绪,其实是在学习一种“自我疗愈”的能力——这比任何志愿填报技巧都更珍贵。

宋代文人黄庭坚在《香之十德》中写道:“感格鬼神,清净身心,能除污秽,能觉睡眠。”香疗的最高境界,不是单纯的“解压”,而是让人在香气中学会与自己对话。当孩子在薰衣草的温柔里放下对分数的执念,在甜橙的明亮中找回对未来的期待,这或许才是高考后,他们收到的最珍贵的“成长礼物”。

下一次,当孩子背着行囊踏上大学之路,不妨在他的行李箱里塞一个小小的香包——那不仅是驱蚊的“小物件”,更是老祖宗传下的智慧,是父母藏在香气里的牵挂,是他未来人生中,随时能打开的“心灵急救箱”。

 


 

参考资料

[1] 周嘉华. 《中国香文化》. 商务印书馆, 2018.

[2] 李时珍. 《本草纲目·草部》. 人民卫生出版社, 1982.

[3] 丁先华. 《芳香疗法应用指南》. 化学工业出版社, 2020.

 


 
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
医学专家 + 非遗香道传承人,强强联手!合香学社,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平台。
我们深挖老祖宗留下的合香智慧,用现代医学研究它的健康价值。
想一起探索香的奥秘,让它真正造福健康、传承文化吗?加入我们,一起把合香发扬光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