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《长安的荔枝》在央视八套热播,这部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剧集,以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的历史背景为引,用小人物李善德的视角,揭开了盛唐繁华下的市井与权谋。追剧时,观众们或为李善德的“打工人”困境共情,或为唐代长安的街景、服饰、饮食细节惊叹——但你可曾注意到,剧中那些若隐若现的“香”,正悄悄串起了一条唐代社会的文化脉络?
一、唐代:中国香文化的“黄金时代”
要读懂《长安的荔枝》里的“香”,得先回到唐代香文化的大背景。唐代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巅峰期,这与国力强盛、丝绸之路畅通、宗教兴盛等因素密不可分。据《中国香文化史》记载,唐代通过丝绸之路输入的香料种类远超前代,乳香、龙脑、苏合香、安息香等“海外奇香”大量涌入,宫廷与贵族的用香制度也趋于完善(周嘉华,2007)。
1. 宫廷:香是“礼制的呼吸”
唐代宫廷用香讲究“礼法合一”。《唐六典》中记载,尚药局下设“主香”一职,专门管理宫廷用香;祭祀、朝会、宴饮等场合,香的品类、用量、燃香方式均有严格规定。例如,冬至祭天需用“沉水香”,取其“气清而远”;皇帝升朝时,殿内要焚“百和香”,由麝香、沉香、檀香等十余种香料调和而成,象征“万国来朝,和合共生”。
2. 文人:香是“精神的底色”
唐代文人与香的关系更像“知己”。白居易在《香炉峰下新卜山居》中写“夜火灯前合,春烟竹里煎”,说的是用竹炭煎香的雅趣;王维在《过香积寺》中“不知香积寺,数里入云峰”,以“香”喻禅意;甚至李白的“博山炉中沉香火,双烟一气凌紫霞”,将香雾与诗境融为一体。对他们而言,香不仅是嗅觉享受,更是修身、会友、创作时的“精神催化剂”。
3. 市井:香是“生活的烟火”
除了宫廷与文人,唐代市井的用香也十分普及。敦煌文书《归义军衙府酒破历》中提到,普通百姓家婚丧嫁娶会用“香烛”,药铺用香药治病,茶肆用香改善环境,甚至长安西市的胡商,会将香料与丝绸、瓷器一起贩卖——香,早已融入了唐代人的“呼吸日常”。
二、《长安的荔枝》里的“香”:藏在细节里的历史密码
回到《长安的荔枝》,虽然主线是“荔枝运输”的职场生存战,但剧中对唐代社会的还原堪称“显微镜级”。从长安街景的灯笼、酒旗,到官员的幞头、百姓的短褐,每个细节都在努力“复活”盛唐。而“香”作为唐代社会的重要文化符号,自然也藏在这些细节中。
1. 官场应酬:香是“无声的社交语言”
剧中,李善德为了完成荔枝运输任务,不得不与“五品大员”们周旋。唐代官场应酬中,“用香”是重要的礼仪环节。例如,官员面圣前需“熏衣”,即用香熏染朝服,《唐会要》记载“朝服必熏,以显敬慎”;同僚聚会时,主人会在案头置一炉香,既营造雅境,也暗示“谈话氛围”——若香燃得久、烟形稳,说明宾主相得;若香灰散落,则可能是“话不投机”的隐喻。
剧中虽未直接展示“熏衣”场景,但李善德作为“八品小吏”第一次面见上级时,其朴素的圆领袍与对方华丽的“织锦襕袍”形成对比,或许暗含“无香可熏”的身份落差;而他在与胡商谈判时,对方腰间挂的“银质香合”(装香粉的小盒),则暗示了胡商的财富与“胡汉交融”的背景。
2. 文人雅集:香是“诗酒之外的风雅”
剧中虽未直接呈现文人雅集,但通过李善德的“书呆子”形象,我们可以推测他与同僚中的“文化人”交往时,香可能是重要的话题。唐代文人聚会,常以“斗香”为乐——各人带自家合制的香品,比香气层次、燃烧时长、烟形美感。例如,大诗人元稹曾在《香球》诗中写“顺俗唯团转,居中莫动摇”,描述的就是文人用“香球”(可悬挂的球形香炉)斗香时的场景。
若剧中有类似“诗会”场景,案头的博山炉(仿仙山造型的香炉)、手边的香匙(取香粉的工具)、甚至茶盏旁的“香饼”(压制成形的香块),都是还原唐代文人雅事的关键道具。这些细节虽小,却能让观众瞬间代入“诗酒茶香”的盛唐文人生活。
3. 市井生活:香是“烟火里的仪式感”
剧中对长安市井的刻画十分生动:西市的胡商、街边的酒肆、挑担的小贩……这些场景中,“香”同样无处不在。唐代市井用香最常见的是“香烛”与“线香”。敦煌壁画中,市井百姓家中常挂“竹制香笼”,内装线香,既驱蚊又增香;婚丧嫁娶时,香烛是必备之物——婚礼上用“和合香”祈求夫妻美满,丧礼上用“安息香”超度亡灵。
剧中,李善德的妻子阿僮在厨房忙碌时,案头可能有一小炉香,既除灶间油烟,又让简陋的家有了“烟火气中的温馨”;他的儿子在巷子里玩耍时,路过的香铺飘出的沉水香、檀香,或许正是他对“长安味道”的最初记忆。这些“不刻意”的香细节,恰恰是唐代市井生活最真实的注脚。
三、香文化:影视剧里的“历史氛围催化剂”
为什么说《长安的荔枝》里的“香”是“潜在呈现”?因为它不像服饰、饮食那样直观,却能通过“嗅觉联想”让历史更立体。影视剧中的香文化呈现,本质上是在为观众构建“沉浸式历史体验”——当观众看到博山炉升起的烟、闻到(通过画面暗示)龙脑香的清凉,或注意到角色腰间的香合时,无需台词解释,就能感受到“这是唐代”。
从更深远的意义看,香文化的呈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“活态传承”。唐代香文化不仅是“用香”,更是一种生活美学: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快节奏中慢下来,如何用嗅觉连接自然与精神,如何让日常琐事成为“仪式”。正如《香乘》中所说:“香者,气之神也。”剧中的每一缕香,都是在向观众传递: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,而是可以“呼吸”的文化。
结语:闻香识盛唐,细节见真章
《长安的荔枝》或许没有大张旗鼓地“讲香”,但那些藏在服饰褶皱里的香痕、案头博山炉的青烟、胡商腰间的香合,都在悄悄诉说着唐代香文化的繁荣。它们是历史的“嗅觉记忆”,也是影视剧对传统文化的“温柔致敬”。下次追剧时,不妨多留意这些“潜在”的香细节——因为每一缕香,都是打开盛唐之门的钥匙。
参考资料
[1] 周嘉华. 中国香文化史[M]. 上海文化出版社, 2007.
[2] 李林甫等. 唐六典[M]. 中华书局, 1992.
[3] 徐珂. 清稗类钞[M]. 中华书局, 1984.(注:书中虽为清代文献,但保留了部分唐代香文化记载)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