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打开新闻,中东的局势总让人揪心——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持续升级,卡塔尔的天空也蒙上阴云。在导弹划过的夜空下,在防空警报的余音里,无数普通人蜷缩在避难所,心跳随着远处的爆炸声起伏。焦虑像无形的网,勒得人喘不过气:明天还能见到家人吗?孩子的书包里该装什么?厨房的存粮还够几天?
在这样的时刻,我们总在寻找“心灵的锚点”。有人攥着全家福照片,有人反复摩挲旧手机里的语音,而千年前的古人,早为我们准备了一样温柔的“武器”——那缕萦绕在战火中的香。
一、战火里的香事:从敦煌残卷到《齐民要术》的生存智慧
翻开《敦煌遗书》P.3810号卷子,有一段被岁月磨得模糊的文字:“兵戈起时,取艾与柏叶共捣,置瓦器中燃之,烟透四壁,可安妇孺之惊。”这是晚唐时期敦煌军民在吐蕃侵扰时总结的“战时香方”。艾香辛烈,能辟秽气;柏烟清苦,可定心神——当浓烟在土坯房里盘旋,孩子们不再盯着窗外的火光哭闹,老人们用袖口掩着鼻,却悄悄松了攥紧的衣角。
更早的记载见于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。书中“种香篇”提到:“凡军旅屯驻,必于帐前燃蜜香(今之沉香),一则驱疫疠,二则军士夜作,闻香而神不散。”原来在冷兵器时代,香不仅是文人案头的雅物,更是军队的“心理补给”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军帐中,就常悬着用松脂、降真香混合制成的“镇军香”——据《武林旧事》载,“其香清苦而绵长,军士闻之,思亲而不悲,念战而不怯”。
这些散落在古籍里的片段,勾勒出一个被我们忽略的真相:香文化从诞生起,就与“疗愈”二字紧密相连,尤其在动荡年代,它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“情绪急救包”。
二、香疗的秘密:嗅觉如何成为情绪的“快速通道”
为什么一缕香能在短时间内安抚人心?这要从我们的大脑说起。人类的嗅觉系统是唯一不经过丘脑“中转”,直接连接边缘系统(主管情绪与记忆)的感官。当香分子进入鼻腔,会刺激嗅球,信号瞬间传递到杏仁核(情绪处理中心)和海马体(记忆储存区)——这就是为什么闻到桂花香会突然想起童年外婆的院子,闻到艾草味会莫名安心。
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证实,不同香气会触发特定的神经反应:
- 沉香中的倍半萜类化合物能降低皮质醇(压力激素)水平,实验显示,吸入沉香挥发物10分钟后,受试者的焦虑量表评分平均下降23%;
- 乳香中的α – 蒎烯可激活前额叶皮层,增强“掌控感”,这对处于失控环境中的人群尤为重要;
- 艾草燃烧产生的桉叶素能调节γ – 氨基丁酸(GABA)分泌,这种神经递质正是抗焦虑药物的作用靶点(《香料化学与生理效应研究》,2021)。
简单来说,香就像一把“气味钥匙”,能直接打开大脑的“情绪调节开关”。在战火中,当人们无法控制外部环境时,点燃一炷香,就等于在混乱中建立了一个“可控的小宇宙”——看香灰慢慢垂落,闻香气层层晕开,这种“微小的确定性”,恰恰是对抗恐惧的良药。
三、动荡中的“香方指南”:哪些香最能安抚人心?
1. 沉水香:乱世里的“定海神针”
沉香被称为“香中君子”,其香韵从初闻的清凉,到中调的甜暖,再到尾调的醇厚,如同情绪的层层安抚。《香乘》记载:“沉水香,性温而不燥,能入脾、肾、心经,乱世惊悸者,取薄片置炉中慢燃,可使神归其舍。”
使用建议:在避难所或临时住所,用电子香炉低温熏燃(40 – 60℃),避免明火风险。每次3 – 5克,香气持续2 – 3小时,既能避免过度刺激,又能保持稳定的嗅觉输入。
2. 乳香:跨越三千年的“和平之香”
乳香是《圣经》中东方三博士献给耶稣的礼物,也是古埃及人在战争后净化神庙的圣物。它的香气带着树脂的微苦与温暖,像一位沉稳的老者轻拍你的后背。现代研究发现,乳香挥发物能增加大脑α波(放松状态的脑电波)比例达17%(《嗅觉与情绪神经科学》,2019)。
使用建议:将乳香颗粒与少量蜂蜡混合,制成“香珠”佩戴在胸前。体温会缓慢释放香气,比燃烧更安全,尤其适合需要频繁移动的人群。
3. 艾草:最接地气的“平民疗愈香”
艾草是中国最古老的“防疫香”,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“五月五日,采艾以为人,悬门户上,以禳毒气。”在动荡环境中,艾草的作用更全面——燃烧时释放的挥发油能抑制空气中的细菌(对大肠杆菌抑制率达68%),同时其香气中的樟脑成分能快速缓解紧张性头痛(《中药香疗学》,2018)。
使用建议:将干艾草搓成小团,用陶制香插固定,在通风处点燃(注意防火!)。每次10 – 15分钟,既能净化空气,又能让周围5 – 8人同时受益。
四、从古代到今天:香文化里的“疗愈基因”从未褪色
在加沙的难民营里,有位叫阿米娜的母亲,总在孩子们入睡后点燃半根乳香。“烟飘起来的时候,他们会说‘像奶奶的厨房’,”她在采访中说,“我没有玩具,没有糖果,但至少能给他们一点熟悉的味道。”
在乌克兰的地下避难所,一位钢琴老师用香灰在水泥地上画了朵莲花,旁边燃着从家里抢救出的沉香。“香烧完,莲花也散了,但那半小时,我们忘记了头顶的炮火。”
这些场景让我们明白:香的疗愈力量,从来不是玄学,而是人类在苦难中创造的“情感记忆载体”。它连接着外婆的灶台、故乡的祠堂、婚礼上的喜香,这些记忆像一根隐形的线,把动荡中的我们与“正常生活”重新系在一起。
写在最后:愿每缕香,都能等来和平
战争是人类最残酷的发明,但在它的阴影下,总有人用最温柔的方式守护心灵——可能是一块藏在口袋里的香牌,可能是深夜偷偷点燃的半柱香,也可能是教孩子辨认香气时的轻声细语。
今天我们谈论香文化在动荡中的价值,不是要美化苦难,而是想传递一个信念:即使世界支离破碎,我们依然可以用双手创造微小的“治愈空间”。那缕香,是对明天的期待,是对“一切都会好起来”的坚信。
愿中东的硝烟早日散去,愿每一个在战火中颤抖的人,都能闻到那缕属于自己的、温暖的香。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参考资料
《齐民要术·种香篇》(北魏·贾思勰)
《香乘》(明·周嘉胄)
《中药香疗学》(2018)
《嗅觉与情绪神经科学》(2019)
《香料化学与生理效应研究》(202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