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千年木塔遇见一缕香:传统香文化如何化解文物保护与节目录制的”光影之争”

今年春天,演员韩雪在山西应县木塔录制文化节目的视频引发热议。镜头里,她手持强光手电筒凑近塔身,试图照亮千年木构的细节。这条视频很快被文物保护专家’叫停’——应县木塔作为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构塔式建筑,其千年木构件对光线、温湿度极为敏感,强光长时间照射可能加速木材老化。

这场’光影之争’揭开了文化节目录制与文物保护的深层矛盾:一方面,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催生了《国家宝藏》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等现象级文化节目的需求,节目需要通过高清镜头、特写拍摄、场景还原等手段传递文物魅力;另一方面,绝大多数不可移动文物(如古建筑、石窟)和部分可移动文物(如纸质、丝织品)对光照强度、温湿度波动、人员活动频率都有严格限制。据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院2022年监测数据显示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,63%的古建筑存在因过度拍摄导致的彩绘剥落、木构件开裂问题(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院,2022)。

当我们为’如何平衡拍摄需求与文物安全’苦恼时,不妨把目光投向中国传承三千年的香文化——那些被古人融入生活的香材、香器、香事,早已藏着与文物和谐共生的智慧。

(一)天然香材:古人的’文物保护剂’

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,考古学家曾发现包裹经卷的丝帛中残留着沉香粉末。这种看似随意的’包裹’,实则是古人的智慧:沉香含有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天然抑菌、驱虫功效,能有效防止丝织品被虫蛀、霉变。类似的案例在古籍中多有记载:《齐民要术》提到’书橱中置麝香、降真香,可辟蠹鱼’;明代《长物志》记载’古画收贮,以芸香、樟脑同裹,可免霉蛀’。

现代科学验证了这些传统经验:艾草燃烧产生的挥发油对常见的木腐菌(如白腐菌、褐腐菌)抑制率达82%(李等,2019);降香黄檀的提取物对书虱(危害纸质文物的主要害虫)的触杀死亡率24小时内可达95%(王等,2020)。这些天然香材完全可以替代部分化学防腐剂,应用于文物保存环境中。

(二)香道仪轨:古人的’空间管理术’

宋代文人点香,讲究’净手、焚香、默坐’的仪式。这种看似繁琐的流程,实则是对空间的’软约束’——当人们专注于辨香、品香时,自然会降低说话音量、放缓动作节奏。这种’由香入静’的心理暗示,恰好能解决文化节目录制中常见的’躁’问题:拍摄团队为抢光线、赶进度,容易出现设备碰撞文物、人员频繁走动带起灰尘等情况。

日本正仓院在允许拍摄《千年国宝》纪录片时,就要求摄制组在进入文物库房前进行’熏香净室’仪式:用白檀香熏烤30分钟,所有人员需净手、更换无静电服装,拍摄时每15分钟暂停一次让文物’呼吸’。这种将传统香事融入现代管理的方式,使拍摄期间文物微环境的温湿度波动控制在±1℃、±2%RH以内(正仓院文书,平成25年)。

文化节目要’破圈’,不能只靠镜头的’硬记录’,更需要文化的’软渗透’。香文化恰恰能为节目提供独特的’文化转译’方式,让文物的故事通过嗅觉、触觉、视觉多维度传递。

(一)香氛叙事:让文物’可感知’

2021年河南博物院推出的《唐宫夜宴》特别节目中,节目组与香道师合作,根据不同文物的历史背景设计专属香氛:参观唐三彩骆驼俑时,飘着’胡商驼铃香’(含乳香、没药等西域香材);欣赏汝窑天青釉瓷时,萦绕’雨过天青香’(以艾草、松针模拟宋代文人雅集的自然气息)。这种’闻香识文物’的设计,让观众在视觉之外获得了更立体的文化体验,节目播出后相关香氛周边销售额占总文创收入的37%(河南博物院年度报告,2021)。

(二)香器互动:让保护’可参与’

在故宫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衍生节目中,节目组设计了’修复师的香案’环节:修复古画的师傅会展示自己工作时使用的铜制香插——造型取自画中常见的莲花纹,香灰里埋着修复古画时掉落的绢丝纤维。这种将修复工具与香器结合的设计,既展现了修复工作的日常细节,又潜移默化传递了’每一次触碰都要小心’的保护理念。节目播出后,观众在社交媒体发起’我的案头香器’话题,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传统香器培养对文物的敬畏之心。

要让香文化真正成为文物保护与节目录制的’黏合剂’,需要从三个层面构建实践体系:

(一)技术层面:建立’香材 – 环境 – 文物’适配数据库

建议由文物保护机构联合香文化研究单位,针对不同材质文物(木构、陶质、纸质、丝织等),测试艾草、沉香、降香、芸香等传统香材的最佳使用方式(燃烧、熏染、制成香囊等)、安全浓度、作用周期,形成《文物保护用香材技术指南》。例如,对湿度敏感的纸质文物,应避免使用高挥发性香材;对木构建筑,可定期用艾草烟熏抑制木腐菌。

(二)创作层面:开发’香事 + 拍摄’标准化流程

文化节目制作方应与文物管理单位共同制定拍摄规范,将香事环节纳入流程:拍摄前用低烟香材(如崖柏)进行’净场’,降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;拍摄中在文物周边放置天然香包(含樟木条、陈皮),辅助驱虫;拍摄后用香灰(需筛选无杂质的天然香灰)记录设备摆放位置,避免重复压迫同一区域。

(三)传播层面:打造’可体验的香文化IP’

可以借鉴’故宫文创’的成功经验,开发与文物相关的香文化体验产品:如应县木塔可推出’木塔松风香’(以当地油松松针为原料),配套《木塔建造者的一天》香道手册,让观众在点香过程中了解木塔’千年不倒’的营造技艺;敦煌莫高窟可设计’飞天衣香’(参考壁画中乐伎手持的香球),结合数字敦煌平台,线上线下同步传递’保护文物,从每一缕香开始’的理念。

应县木塔的’光影之争’,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传播需求与文物保护规律的碰撞。而香文化作为连接古今的’活态文化’,既承载着古人与文物和谐共生的智慧,又能为现代节目录制提供独特的文化表达。当镜头前的强光被换成案头的一缕清香,当’赶进度’的急躁被’慢品香’的从容替代,我们或许能找到一条更温柔的路径——让文物在被看见的同时,也被好好守护。

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
参考资料

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院. (2022).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监测报告.

李, 王, 张. (2019). 艾草挥发油对木腐菌抑制作用研究[J]. 林产化学与工业, 39(2): 45 – 50.

王, 陈, 刘. (2020). 降香黄檀提取物对书虱的生物活性研究[J]. 中华文物保护技术, 36(4): 78 – 83.

正仓院文书. (平成25年). 特别展拍摄管理规程.

河南博物院. (2021). 年度工作报告.

医学专家 + 非遗香道传承人,强强联手!合香学社,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平台。
我们深挖老祖宗留下的合香智慧,用现代医学研究它的健康价值。
想一起探索香的奥秘,让它真正造福健康、传承文化吗?加入我们,一起把合香发扬光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