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演员韩雪在山西应县木塔录制文旅节目的视频引发热议。画面中,节目组为追求视觉效果使用了强光打光设备,而这座已有近千年历史的“中国第一木塔”——应县木塔,其木质结构对光线、温度、湿度的变化极其敏感。网友质疑:“用强光直射千年木塔,会不会加速木材老化?”这场争议,本质上是文旅节目“传播需求”与“文物保护”之间的一次激烈碰撞。
应县木塔的困境并非孤例。近年来,《国家宝藏》《万里走单骑》等文旅类节目热播,带动了大量观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,但也暴露出节目录制中“重呈现、轻保护”的问题。比如某节目为拍摄古建筑全景,在文物周边搭建临时脚手架;某文化体验类节目为增强互动性,让游客直接触摸未做防护的古香具……这些行为看似“热闹”,却可能对脆弱的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。
传统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同样在文旅活动中面临着“传承与保护”的双重挑战。香文化起源于先秦,兴盛于唐宋,不仅是“焚一炉香、静一室心”的生活美学,更承载着中医养生、礼仪制度、哲学思想等多元内涵(参考《中国香文化史》)。然而,当它被纳入文旅节目时,常陷入两种极端:
1. 过度商业化:香文化沦为“拍照背景板”
在一些文旅景区的香文化体验区,游客花50元就能“体验”一次香道:工作人员快速递上一支未标注香材的线香,指导游客“点香、插炉、合十”,全程5分钟结束。这种“快餐式”体验,既未讲解香材的产地与特性(如海南沉香与越南沉香的区别),也未传递“净手、备器、闻香”的仪轨内涵,香文化的精神内核被简化为“打卡道具”。
2. 形式化表演:传统技艺面临“失真风险”
部分文旅节目为追求视觉冲击,将香文化表演“戏剧化”。例如,某节目设计了“古装少女持香铲在炭火上‘画香云’”的环节,却忽略了传统合香中“和香”的核心——根据季节、体质调配香方(如春季用“春泽香”疏肝,秋季用“秋露香”润肺)。更有甚者,为节省成本,用化学合成香替代天然香材,长期吸入可能引发不适,反而损害了香文化“养身养心”的口碑。
应县木塔的争议,恰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:文旅节目要想真正传播文化,必须建立“保护优先、体验次之”的底层逻辑。对于香文化而言,如何在节目中实现“活态传承”与“原真保护”?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探索:
1. 深度挖掘:让香文化“有根可循”
文旅节目应跳出“表演式呈现”,转而聚焦香文化的“历史脉络”与“生活智慧”。例如,可邀请合香非遗传承人讲述“宫廷香方”的演变——从唐代“御爱香”的奢靡(含龙脑、麝香等珍贵香材),到宋代“衙香”的普及(以降真香、乳香为主,更贴近百姓生活),展现香文化如何随社会变迁“接地气”。再如,结合中医理论,设计“节气香课”:春分时节教观众用艾草、藿香调配“祛疫香”,既呼应传统习俗,又传递实用养生知识。
2. 科技赋能:让保护与传播“双轨并行”
针对文物级香具(如明代宣德炉、清代掐丝珐琅香盒)的展示,可借助AR/VR技术实现“无接触体验”。例如,节目中设置“虚拟香具馆”,观众通过手机扫描屏幕,就能“拿起”虚拟的明代铜香筒,360°观察其纹饰,同时弹出文字解说:“此香筒为宣德年间宫廷造办处制,镂空缠枝莲纹工艺需经12道工序,耗时月余。”这种方式既满足了观众的“参与感”,又避免了实物触碰带来的损耗。
对于天然香材的保护,节目可联合科研机构科普“可持续采香”理念。例如,沉香的形成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,过度砍伐会导致资源枯竭。节目可展示“人工结香”技术——通过在沉香树树干钻孔,刺激其分泌油脂形成沉香,既保护了野生植株,又保证了香材供应,为香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。
3. 共建机制:让“保护责任”贯穿节目全程
应县木塔争议后,当地文物部门迅速回应:“节目录制前已进行风险评估,打光设备符合文物保护标准。”这一举措值得推广。文旅节目在策划阶段,应建立“文物保护专家+香文化学者+节目组”的三方协商机制。例如,涉及古香具展示时,需由文物修复师评估展示环境的温湿度(最佳湿度为40%-60%)、光照强度(紫外线含量需低于50微瓦/流明);涉及香道体验环节时,需由非遗传承人审核流程是否符合传统仪轨(如“隔火熏香”需用炭灰埋炭,而非直接点燃香材)。
韩雪应县木塔的争议,最终应成为文旅节目的“成长契机”——它提醒我们:文化传播不是“抢时间”的竞赛,而是“守初心”的长跑。对于香文化而言,真正的融合不是把它变成舞台上的“快闪表演”,而是让观众在节目中感受到:一支香的点燃,背后是千年的时光沉淀;一次香道的体验,传递的是“敬天惜物”的生活哲学。
当文旅节目学会“慢下来”,用更专业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,我们才能让香文化的烟火气,不仅飘在节目里,更飘进每个人的生活中。
(注:文中涉及香文化历史演变、合香仪轨等内容,参考自《中国香文化》《香乘校注》等经典文献及非遗传承人访谈整理。)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