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12岁男孩坠窨井遇难的新闻,让许多人揪心难眠。意外事件像一记重锤,不仅打破生活的平静,更在亲历者与家属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——失眠、焦虑、自责、麻木……这些情绪如潮水般反复冲刷,让人喘不过气。
在中医古籍《黄帝内经》中早有记载:「鼻者,肺之官也,肺气通于鼻」,而「肺主悲」。古人早已发现,香气通过鼻腔进入人体,能直接影响情绪与脏腑功能。今天,我们不妨回到千年香文化中,寻找那缕能抚平创伤的「心灵香」。
中国香文化的疗愈传统,可追溯至商周时期。《周礼》记载「以嘉草攻之」「以莽草熏之」,即用香草驱疫安神;汉代《神农本草经》收录365味药材,其中20余味为芳香类药物,明确提到「香附解郁」「木香醒脾」;宋代《香乘》更系统总结:「香者,气之正,正气盛则除邪辟秽,心平气和」。
这些古籍的字里行间,藏着古人应对「心理创伤」的朴素智慧。例如,宋代文人遭遇贬谪或丧亲时,常以「静坐焚香」为疗愈方式——苏轼在《和子由蚕市》中写「蜀人衣食常苦艰,蜀人游乐不知还……蜀人游乐不知还,千人耕种万人食,一年辛苦一春闲。闲时尚以蚕为市,共忘辛苦逐欣欢」,虽未直接写香,但结合其「鼻观先参」的香道理念,可见焚香已成为文人调节情绪的日常仪式。
到了现代,香文化的疗愈价值被科学验证。2019年《神经科学前沿》研究显示,香气分子通过嗅神经直接进入大脑边缘系统(主管情绪与记忆的区域),可快速调节血清素、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,缓解焦虑与抑郁(《神经科学前沿》, 2019)。这正是香文化能成为「心理创伤缓冲剂」的底层逻辑。
经历意外事件的人群,常见心理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:急性应激期(事件后1 – 7天)(恐慌、失眠、闪回)、适应期(1 – 3个月)(自责、麻木、社交回避)、重建期(3个月后)(寻找意义、恢复生活秩序)。针对不同阶段,香文化有不同的「疗愈配方」。
1. 急性应激期:用「安抚香」按下情绪暂停键
此阶段最需要的是「安全感」与「放松感」。推荐使用艾草、乳香、甜橙的组合。
– 艾草:《本草纲目》载「艾以叶入药,性温、味苦」,其香气含桉叶素,能抑制过度活跃的交感神经(《中药大辞典》, 2006)。
– 乳香:古埃及人用乳香治疗「惊吓症」,其主要成分乙酸辛酯可促进γ – 氨基丁酸(GABA)分泌,GABA是大脑天然的「镇静剂」。
– 甜橙:柑橘类香气能刺激下丘脑释放内啡肽,快速提升「愉悦感」。
使用方式
将艾草(3g)、乳香(1g)、甜橙皮(2g)打成粗粉,装入香囊挂于床头,或用电子香炉低温熏燃(温度≤80℃,避免破坏有效成分)。
2. 适应期:用「解郁香」打通情绪淤堵
此阶段常伴随「心闷」「提不起劲」,中医称为「肝郁气滞」。推荐沉香、佛手、薰衣草的组合。
– 沉香:《名医别录》谓其「疗风水毒肿,去恶气」,现代研究发现其挥发油能调节前额叶皮层活动,改善「思维反刍」(反复回想创伤画面)(《中国中药杂志》, 2018)。
– 佛手:香气中含柠檬烯,可促进胆囊收缩素分泌,缓解「胸口发闷」的躯体化症状。
– 薰衣草:全球最常用的「情绪调节香」,其芳樟醇成分能降低皮质醇(压力激素)水平达27%(《循证补充与替代医学》, 2015)。
使用方式
取沉香粉(2g)、佛手片(1g)、薰衣草(1g),用陶制香炉慢燃,每日1次,每次15分钟,配合深呼吸(吸气4秒 – 屏息2秒 – 呼气6秒)。
3. 重建期:用「养神香」滋养心灵力量
此阶段需要「向内生长」的能量,推荐檀香、柏子仁、玫瑰的组合。
– 檀香:《本草备要》称「调脾胃,利胸膈」,其α – 檀香醇能激活大脑前扣带回皮层,增强「自我觉察力」。
– 柏子仁: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「上品」,其香气含松油醇,可改善「注意力涣散」。
– 玫瑰:「解郁圣药」,香气中的香茅醇能提升催产素水平,增强「连接感」(与他人、与生活的联结)。
使用方式
将檀香(1g)、柏子仁(1g)、干玫瑰(1g)混合,制成香珠佩戴(直径8mm的香珠,每日触摸3次,通过触觉强化香气记忆)。
香文化的疗愈,不仅在于香气本身,更在于「制香 – 焚香 – 品香」的仪式过程。心理学中的「具身认知」理论指出,身体的参与能加速情绪修复——当我们专注于选香材、称重量、调和香粉时,注意力从「创伤记忆」转移到「当下动作」,大脑的「默认模式网络」(负责反刍思维的区域)被暂时抑制(《心理学公报》, 2012)。
以「定制疗愈香」为例:一位因孩子意外受伤而长期焦虑的母亲,在专业香师指导下,选择了她记忆中「最温暖的味道」——童年外婆家的桂花香,混合能安抚情绪的广藿香。当她亲手将桂花与广藿香按3:1比例调和,制成线香点燃时,她说:「我突然想起外婆说过‘慢慢来,日子会甜的’,原来我一直忘了这句话。」
这样的案例在香疗实践中并不少见。定制香品的过程,本质是「重构记忆」的过程——用积极的嗅觉记忆覆盖创伤记忆,用亲手创造的「小确幸」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。
意外事件带来的心理创伤,就像一场心灵的「感冒」,需要时间,更需要「对症的药」。香文化不是万能的,但它是我们祖先留下的「情绪工具箱」——一片艾草、一撮沉香、几粒香珠,都能成为打开心门的钥匙。
如果你或身边人正经历这样的至暗时刻,不妨试试用香文化温柔以待:
✅ 找专业香师定制「疗愈专属香」(根据个人体质、情绪状态调配);
✅ 每天留15分钟「香疗时间」,让香气成为情绪的「安全岛」;
✅ 参与香道手作课,在制香中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。
毕竟,能治愈心灵的,从来不是单一的方法,而是「被看见」的温暖,和「慢慢来」的勇气。愿每一缕香,都能成为你穿越阴霾的光。
【原创不易】转载交流请联系合香学社
参考资料
《黄帝内经》《香乘》《中药大辞典》(2006)
《神经科学前沿》(2019):《Olfactory modulation of emotional processing in the human brain》
《循证补充与替代医学》(2015):《Lavender oil inhalation reduces anxiety and improves sleep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》